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
本文关键词: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皇太极时期,清朝对朝鲜潜通明朝问题的交涉研究,并对清鲜关系进行思考。本文以朝鲜潜通明朝为中心,阐述就潜通明朝一事清鲜双方是如何交涉的,并从清朝的角度出发,分析清朝处理朝鲜潜通明朝问题政策波动的原因,从而更深地了解早期清鲜关系的丰富内涵。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主要阐述研究皇太极时期清朝对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这一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介绍了多年来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是对朝鲜潜通明朝这一现象历史背景的阐述,即1627—1637年朝鲜与后金(清)关系演进情况,分“丁卯之役”后朝鲜与后金关系和“丙子之役”时期朝鲜与清朝关系两个时段分别进行考察。“丁卯之役”后,朝鲜与后金就刷还逃人、义州与会宁开市、贡物多寡、处理皮岛等问题进行交涉,从而展示这一时期朝鲜与后金的复杂关系。1636—1637年“丙子之役”,此间清鲜关系巨变,朝鲜战败,签订城下之盟,朝鲜世子入沈阳为质,清鲜原来的兄弟之国变为父子之国。 第三部分根据史料对1637—1643年清朝对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问题进行梳理。第一个交涉的潜通问题是清对朝鲜助其攻明的问题,表现为1636-1637年金X 朝贡明朝活动以及后来鲜明私通票文、违误师期、海上沉粮、覆没舟师等事。第二个交涉的潜通问题是朝鲜独步僧屡次往返明鲜两地传递票文,以及崔孝一以私书通明朝之事。第三个交涉的潜通问题是处理朝鲜通明大臣之事。在阐述这三个问题的同时,介绍清朝处理朝鲜潜通明朝事件的态度,描写清朝对等事件是如何处理的。 第四部分根据清朝对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问题的梳理,分析清朝处理朝鲜潜通明朝问题政策波动的原因,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清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另一方面是清朝努力使朝鲜认同其正统地位,以此进一步思考早期清鲜关系的复杂性。 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概括,并分析了早期清鲜关系的特殊性,总结清朝处理朝鲜潜通明朝问题政策波动的原因。旨在从清朝如何处理因朝鲜潜通明朝所导致的复杂三角关系,以及清朝最后入主中原所引起的朝鲜人在华夷意识、名分与国家利益之间冲突并如何处置的问题,来阐述清鲜关系,揭示早期清鲜关系的变化。
【关键词】:清朝 朝鲜 潜通 交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249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一、导论10-13
- 二、1627-1637年朝鲜与后金(清)关系演进13-26
- (一) “丁卯之役”后朝鲜与后金关系13-20
- (二) “丙子之役”时期朝鲜与清朝关系20-26
- 三、1637-1643年清朝对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26-39
- (一) 清对朝鲜助其攻明问题的交涉26-29
- (二) 清对独步僧、崔孝一等私通明朝问题的交涉29-32
- (三) 清对处理朝鲜通明大臣问题的交涉32-39
- 四、清朝处理朝鲜潜通明朝问题政策波动的原因39-45
- (一) 清朝出于战略上的考虑40-42
- (二) 清朝努力使朝鲜认同其正统地位42-45
- 五、结论45-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乐;;从昭显世子两次省亲透视1637—1645年清鲜关系[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2 王臻;;“丙子之役”及战后清鲜交涉的几个问题[J];韩国研究论丛;2009年02期
3 王元周;;朝鲜开港前中朝宗藩体制的变化——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宁博尔;;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王臻;;“丁卯之役”的交涉及战后金鲜的矛盾冲突探析[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6 石少颖;;从“郑雷卿案”看早期清鲜关系[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3期
7 健之;;朝洰停b0娗判的前途[J];世界知识;1951年29期
8 洪旗;;我看到的真朝鲜[J];东方养生;2006年13期
9 李训革;叶琳;;日本帝国主义强掳朝鲜人的真相[J];日本学刊;2008年01期
10 张瑞田;;跨过鸭绿江 美国间谍船[J];美文(上半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志江;;一部研究清朝与朝鲜边界问题的力作——评李花子近著《朝清国境问题研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王元春;;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的斗争和影响[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程修江;吴东生;;“宁红”应是我国清朝以来的传统名茶[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王宜胜;;朝鲜战争中的冲突管理问题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5 金雄鹤;;论析中国共产党对朝鲜反日独立运动的认识——以“七七事变”前为中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6 张涛;;朝鲜人线粒体DNA多态性频率分布[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徐江雁;梁峻;李经纬;;清朝紫禁城外御药房署所名称与居址初考[A];中医药优秀论文选(上)[C];2009年
8 李三谋;;清代华北储粮备荒探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9 郭强;赵兴元;;昭显世子入质期间在协调中朝关系中的作用[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张涛;;朝鲜人群G1m(3)因子频率分布调查[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田春树 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本报特约编译 杨晓天;局势紧张的总祸根在美国[N];世界报;2010年
2 裴军;日美韩强化三方合作对朝鲜施压[N];国防时报;2010年
3 本报专稿 周邦民;朝鲜对韩发动电子战?[N];世界报;2011年
4 记者 赵嘉鸣;金正日视察朝鲜人民军部队 朝谴责美韩将举行联合军演[N];人民日报;2006年
5 宫一栋;朝鲜人的政治和娱乐生活[N];新华日报;2003年
6 关诚;“海盗头子”训练韩国特工捕杀朝鲜船[N];国防时报;2011年
7 本报驻朝鲜记者 赵嘉鸣;朝鲜 人民军再立新功[N];人民日报;2003年
8 周晶璐;朝鲜人民下半年尝鲜3G手机[N];东方早报;2008年
9 记者 张顺;曹刚川会见朝鲜人民军边防代表团[N];解放军报;2006年
10 李有观 编译;美苏曾在朝鲜海域无声过招[N];中国国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放;朝鲜与女真、满族诸政权关系变迁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郑信哲;在日朝鲜人历史及其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3 王燕杰;清朝前期与朝鲜边务交涉与合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5 马靖妮;《热河日记》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金英兰;中国朝鲜族小说与在日朝鲜人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根硕;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从17世纪到19世纪)[D];北京大学;2012年
8 任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霁堂;明清(1368—1840)医学道德发展史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弛;1885-1894年间华商赴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娄巍;皇太极时期清朝就朝鲜潜通明朝的交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徐丹;近代中国人的朝鲜亡国著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董淋淋;清入关前与朝鲜间“刷还”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朴福兰;清朝封禁时期朝鲜人犯越事例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6 岳阳;清代朝鲜赍咨行初探[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阳阳;《奉使朝鲜驿程日记》初探[D];延边大学;2012年
8 陈文丽;试论美国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演变[D];延边大学;2010年
9 郑昌焕;预期理论视角下的朝鲜核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10 刘吉国;试析1616-1644年朝鲜对明、后金(清)的外交政策[D];延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68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2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