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

发布时间:2017-09-15 09:12

  本文关键词:试论唐代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羁縻州 正州 维州 六胡州


【摘要】: 羁縻州从唐初设置到终唐之世,大多数都发生过较大变化,一直未变动的羁縻州是极少的。羁縻州的变化情况十分复杂,各地区、各部族、各时期相差很大。唐王朝根据区域形势的需要,有时也对羁縻州进行有意识的增置、废弃或迁徙,从而加速了羁縻州的演变。在这种中央政府的有意干涉下,有些羁縻州转换为正州就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其中甚至有些羁縻州还经历了羁縻州与正州的反复转换,这种变迁与沿革折射出了唐朝羁縻政策的一个方面。本文的主体内容包括三大部分,重点以西部剑南道的维州、北方关内道的六胡州为例,同时比较唐朝南方的事例,分析了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并探讨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其中存在的异同。 第一章以维州为例,论述了西部诸羌羁縻州与正州转换的经过与原因。维州等羌州地处唐朝与吐蕃斗争的前沿,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唐蕃的长期冲突中,一些州经历了羁縻州与正州的反复转换,其中维州还几次被吐蕃据有。 第二章通过六胡州的沿革,分析了关内道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六胡州发生转化的原因除去类似于维州转换的政治、军事原因之外,与维州不同的是,六胡州能转化为正州,还涉及到少数民族汉化的因素。六胡州因为爆发起义以及“安史之乱”还经历过了反复迁徙的过程。 第三章归纳了南方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以及具有羁縻性质的正州,南方发生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原因主要是经济原因。具有羁縻性质的正州主要出现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北方因为其民族特点以及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具有羁縻性质的正州相对少见。 羁縻州制是一种不同于中原的管理体制,其施政的方针是“因其故俗而治之”。如果条件成熟,尤其是具备了类似中原的经济生产方式,中央王朝还是倾向于把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一样纳入同一个的管理体制,南方大量具有羁縻性质正州的建立就体现了这一点。在唐朝的羁縻州制度中,羁縻州与正州转换的事例不乏见于各地的羁縻州中,其原因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各地发生羁縻州与正州转换的原因也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唐代 羁縻州 正州 维州 六胡州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9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9-12
  • 三、论文的创新点12-14
  • 第一章 剑南道诸羌羁縻州与正州的转14-24
  • 第一节维州由羁縻州升为正州14-20
  • 一、维州的初置14-15
  • 二、维州由羁縻州升为正州15-17
  • 三、维州在正州与羁縻州间的转换17-20
  • 第二节 剑南道其它羌州的转换20-24
  • 一、剑南道转变为正州的其它羌州20-21
  • 二、翼州等羌州的变迁21-24
  • 第二章关内道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24-32
  • 第一节六胡州的变迁24-28
  • 一、六胡州的沿革24-26
  • 二、开元以后的六胡州26-28
  • 第二节关内道羁縻州与正州转换的原因28-32
  • 一、六胡州发生羁縻州与正州转换的原因28-30
  • 二、安乐州转换为正州的原因30-32
  • 第三章 南方的羁縻州与正州32-37
  • 第一节南方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32-34
  • 一、南方羁縻州的变迁32-33
  • 二、南方羁縻州与正州的转换33-34
  • 第二节南方具有羁縻性质的正州34-37
  • 一、具有羁縻性质正州的开置34-36
  • 二、具有羁縻性质正州产生的原因36-37
  • 结束语37-39
  • 后记39-40
  • 参考文献40-44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仰东;;《聊斋志异·商三官》与唐传奇《谢小娥传》比较论略——兼及《商三官》本事问题[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2 裴新平,潘祥辉;今本《南齐书》几例点读问题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3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5 慈平;;浅谈羌人在早期中西交往中的媒介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6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7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8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张金铣;赵翼论新、旧《五代史》的文献价值与史学价值[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吕博;;唐蕃大非川之役与星象问题[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孟修;;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比较研究——朝贡体制框架下的明蒙关系新探[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1年第2期[C];2012年

4 王明贵;;彝族服饰演变原因探微[A];2005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5年

5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7 王腾;;隋唐五代西域罗氏流寓中国与敦煌罗氏家族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C];2005年

8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张践;;从电影《英雄》看儒家文化的和平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丹;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制度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欣;《契丹国志》史源疏证举例[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逢春;行政价值观与行政发展的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杨海花;《尔雅》词语与《汉语大词典》订补[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宁;从《后汉书》重新审视东汉政府对羌政策[D];西北大学;2011年

10 胡美术;生计转型视角下的蓝靛瑶传统纺织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55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55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d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