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衡吏治、法律思想及其实践

发布时间:2017-09-15 18:16

  本文关键词:刘衡吏治、法律思想及其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刘衡 吏治思想 法律思想


【摘要】: 本文从州县官的微观视角入手,对官于嘉道年间的知县刘衡的仕宦生涯进行梳理,并结合其治谱《庸吏庸言》、《蜀僚问答》以及律学著作《读律心得》,对其吏治与法律方面的实践进行研究。 在吏治方面,清中叶后地方吏治日益败坏,刘衡本着“官须自做”的原则,于爱民、驭下两方面做得十分突出,他不仅清廉自律、勤于政务,而且深谙爱民之道与教民、恤民之理;在驾驭下属上,他因地制宜,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并严格地控制蠹役的舞弊空间。 在律治方面,刘衡凭借早年游幕阶段所积累的律学知识,在理讼上大有作为。他主张严惩讼棍,但又在“清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不准和息”的原则;另外,他认为严格地控制从收状到结案的审判程序极其重要,不仅要避免百姓累讼,更是要以“宁速勿迟”的风格来禁绝蠹役徇私。 在对刘衡的吏治与法律思想及实践进行梳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一方面,刘衡所具备的品质与行政行为符合清代“循吏”的标准,也符合百姓心目中的好官的标准,这是他在地方吏治上获得成功的原因。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在行政上,还是司法实践,刘衡也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境。作为国家官僚政治体制中的一员,刘衡不可能超越自身,他的被认为杰出的种种行为,实际上是国家对于州县官的要求。他看到了蠹役的种种弊端,却无法从体制之外去寻找地方社会逐渐失控的内在原因。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名地方官,刘衡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必然的。
【关键词】:刘衡 吏治思想 法律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09.2;K249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ABSTRACT5-6
  • 一、前言6-11
  • 1.学术史回顾6-8
  • 2.问题的提出8-9
  • 3.本文思路9-11
  • 二、刘衡其人11-16
  • 1.早期教育阶段11-12
  • 2.官于广东12-13
  • 3.家居及游幕13
  • 4.为官蜀地13-14
  • 5.学术活动14-16
  • 三、吏治思想与实践16-33
  • 1.清代地方行政系统及知县的权力16-20
  • (1) 清代地方行政层级16-17
  • (2) 知县在地方行政系统中的角色分析17-20
  • 2.刘衡的吏治思想与实践20-27
  • (1) 勤于政务,清廉自律20-21
  • (2) 爱民为本21-23
  • (3) 驭下之术23-27
  • 3.刘衡吏治思想的实践意义27-33
  • (1) 官箴中的"循吏"28-29
  • (2) 百姓眼中的"循吏"29-31
  • (3) 作为"循吏"的种种无奈31-33
  • 四、法律思想与实践33-61
  • 1.清代州县官的司法权33-34
  • 2.刘衡的法律思想——对《读律心得》的解读34-51
  • (1) 读律之方34-35
  • (2) 《大清律例》与《读律心得》条文对比35-51
  • 3.刘衡的司法实践51-57
  • (1) 清讼51-52
  • (2) 严格审判程序52-54
  • (3) "宁速勿迟"的结案风格54-57
  • 4.刘衡法律思想的实践意义57-61
  • (1) 恪守律例与惟谨自制58-59
  • (2) 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59-61
  • 结语61-63
  • 注释63-74
  • 参考文献74-78
  • 附录:刘衡大事记78-90
  • 致谢90-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柏桦;;清代州县司法与行政——黄六鸿与《福惠全书》[J];北方法学;2007年03期

2 张小也;;儒者之刑名——清代地方官员与法律教育[J];法律史学研究;2004年00期

3 刘祥力;刘衡简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4 秦富平;清朝的县级政权[J];晋阳学刊;1994年05期

5 周保明;;清代的地方吏役、地方政府与官僚政治[J];史林;2007年02期

6 郑秦;清代县制研究[J];清史研究;1996年04期

7 何勤华;清代法律渊源考[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8581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8581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e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