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社会应对机制
本文关键词:清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社会应对机制
【摘要】:清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直接影响着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面对此问题,中央政府及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治理机制,只是个别地方官带领民众进行植树造林。民间社会通过植树造林、梯田以及建设拦泥淤地工程、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等措施进行应对,他们所采取的许多方法不受官方重视,没有被总结、改良与推广。这一时期的应对机制不够健全,官方与民间社会互动不足,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治理。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政府 民间社会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3JZD036)
【分类号】:S157;K249.3
【正文快照】: 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然。受社会环境与自身条件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危及自身的生存安全。面对业已破坏的环境,人类不得不采取措施进行修复,维护好自己的家园。清代,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山西省离山县刘家山打坝淤地的经验——一九五四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调查报告[J];新黄河;1954年12期
2 张树德;王志坚;;山西水土保持史料记述(续)[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1年01期
3 王社教;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对清代陕甘两省地方志的考察[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01期
4 高荣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梯田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1996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洁茹;;孙中山环境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11年06期
2 王向辉;卜风贤;樊志民;;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季节性灾害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3 徐明德;论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历史功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萧克芬;也谈胡光墉的评价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贾乃谦;明代名臣刘天和的“植柳六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Z1期
6 张洪江,解明曙,北原曜,远藤泰造;晋西残塬区坡面n值及其与土壤侵蚀量关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7 张佳华,姚凤梅;江西兴国土壤侵蚀动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孙吉定,张金香,王振亮,顾新庆,毛向红;河北太行山区“96.8”暴雨泥石流灾害考察报告[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9 尹玉霞;千山逐雁留妙墨——女飞行员林鹏侠与《西北行》[J];图书与情报;2003年04期
10 张艳;“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的图书出版政策[J];图书与情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左煜;刘建昌;严岩;;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系统控制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向延清;张宝林;;加强清江流域植被生态恢复减轻水土流失灾害[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彭鸿;张海峰;;“近自然”生态工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当今坡面整治技术的思考[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4 ;中国传统灌溉工程及技术的传承和发展[A];2012全国高效节水灌溉先进技术与设备应用专刊[C];2012年
5 杨常伟;;祁[镌逵搿堵硎着┭浴芳捌渑┭枷隱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艳红;延庆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及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熊帝兵;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波;左宗棠军事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冯尕才;民国时期西北地区森林变迁及林业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6 李智广;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定量监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7 袁东海;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李昌志;基于GIS的流域产沙及水土保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9 桑广书;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磊;中国传统农业文化转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艳辉;红壤区坡面径流调控关键技术与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万贞;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及其强度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建萍;闽东地区旧方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欧阳晓;区域土壤侵蚀地形指标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丹丹;清末民初于右任革命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盖祥伟;左宗棠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与局限[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西南地区民间环境意识(1638年-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帆;明清时期陇东七府州水环境危机与社会应对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卢珊珊;20世纪40年代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述论[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莫剑;延河流域水土流失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景可,陈永宗;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1983年02期
2 董光荣,靳鹤龄,陈惠忠,张春来;中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沙漠化的成因[J];第四纪研究;1998年02期
3 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陈英,赵晓东;论明清时期甘肃的生态环境[J];甘肃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5 杨莉,戴明忠,窦贻俭;论环境意识的组成、结构与发展[J];中国环境科学;2001年06期
6 韩昭庆;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华;;论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及应对机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民;应建立信贷快速应对机制[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江西省人民检察院 江新;构建涉检网络 舆情应对机制[N];检察日报;2013年
3 絮诚;浙江建反倾销应对机制[N];中国船舶报;2006年
4 记者 徐强;贸易摩擦“催熟”我市应对机制[N];深圳特区报;2009年
5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胡振虎;中国经济应重点构建中长期风险应对机制[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 胡振虎;应重点构建中长期风险应对机制[N];经济参考报;2013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明奇;美国灾害法律应对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N];人民法院报;2008年
8 记者 何农;欧盟欲建立永久性危机应对机制[N];光明日报;2010年
9 本报驻首尔记者 王刚;称政策缺乏连贯性及有效危机应对机制[N];法制日报;2013年
10 武长海;美日欧贸易摩擦应对机制比较(下)[N];国际商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杰;我国高等院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2 岳新峰;我国建国初期危机应对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悦静;发达国家及地区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李树萍;我国反倾销应对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周文凤;国外对华反倾销应对机制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刘华荣;涉边危机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张英超;我国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杨馨玫;高校社会性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9 苏远新;上海市监狱系统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10 历帅;地方政府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49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49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