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的演进特点及其在先秦史上的地位
本文选题:古蜀文明 + 文明演进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1期
【摘要】:古蜀文明经历了起源、文形成、演变和发展四个时期,前后延续2000余年。古蜀文明曾以强劲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凝聚了中国西南地区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各种民族,整合了四川盆地内外各个古族的政治力量,实现了从区域一体化到一统化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古蜀地区经济开发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Abstract]: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experienced four periods of origin, text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lasted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With its strong radiation and cohesion, the ancient Shu civilization condensed all kinds of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tegrated the political forces of the ancient ethnic group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ichuan basin, and realized the development from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unification. This resulted in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and spa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ncient Shu, and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分类号】:K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段渝;论蜀史“三代论”及其构拟[J];社会科学研究;198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曾超;巴人“白虎”的文化意蕴[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4 陈适宜,邹碧海,王顺达;论重庆文化与重庆经济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李禹阶,邹登顺;三峡地区石刻文物的文化价值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史威;;三峡库区全新世环境考古及环境演变研究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陈适宜,王顺达;对制约重庆发展的文化反思[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8 曹锦炎;浙江出土商周青铜器初论[J];东南文化;1989年06期
9 裘士京;先秦时期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初探——兼论古代文化交融的途径与方式[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10 崔之久,杨晓燕,夏正楷;初论古文化类型演替与传承模式的区域分异——以西拉沐沦河流域和汶泗流域为例[J];第四纪研究;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江林昌;;由世系探索炎、黄两族起源发展的时与地[A];炎帝·姜炎文化与和谐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钟国发;;西方异域信息与昆仑山-西王母神话的流变[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徐日辉;;古越鸟文化与农业经济初探[A];百越文化研究——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年会暨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国宝;《格萨尔》与中华文化的多维向心结构[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4 齐柏平;鄂西土家族丧葬仪式音乐的文化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5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建忠;屈原考古新证[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华;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柳逸善;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方卿;专制与秩序[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征;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简史(中国部分)[D];重庆大学;2002年
2 崔艳华;先秦玉器与玉文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3 熊永强;中国史前雕塑人像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李进;巴渝古镇聚居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陈琛;先秦祭坛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黄富成;两周独弨马车构造技术的探索[D];郑州大学;2004年
7 张男;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刘永军;原始战争与华夏国家起源[D];黑龙江大学;2004年
9 杨柳;巴文化与三峡旅游[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义峰;孔子与《书》教[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马世之;略论楚郢都城市人口问题[J];江汉考古;1988年01期
2 林向;羊子山建筑遗址新考[J];四川文物;198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华;;发扬古蜀文明 续写天府辉煌[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2期
2 林向;;广都之野与古蜀农耕文明[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2期
3 谭继和;;广都之野与古蜀农业文明的演进[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2期
4 朱小丰;;古蜀文明探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胡跃琼;;关于古蜀王都瞿上城的猜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2期
6 本刊编辑部;;“古蜀农耕文化的起源与演进:蚕丛与瞿上学术论坛”会议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2期
7 萧易;;南迁:古蜀人的背影[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05期
8 刘复生;;“都广之野”与古蜀文明——古蜀农耕文化与蚕丛记忆[J];中华文化论坛;2009年S2期
9 谭继和;;古蜀人文化想象力的“创新”[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年00期
10 沈长云;;从酋邦理论谈到古蜀国家的建立[J];中华文化论坛;200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乾坤 撰文;元通会 天府之国的农耕狂欢[N];成都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婷婷;陈至立考察我市文物保护工作[N];成都日报;2005年
3 张珏娟;民间资本注入金沙遗址[N];四川日报;2004年
4 记者 陈文勇 王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永久纪念雕塑落成[N];成都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徐树才;是古闽影响了中原?[N];福建日报;2008年
,本文编号:1800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800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