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
本文选题:土族 + 历史贡献 ; 参考:《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本文从民族政权疆域、高原畜牧业经济、中西交流通道、凝聚内向心力、容纳多元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土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认为土族建立的古代政权首次将青海高原与塔里木盆地联结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为这一地区最终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土族先民将蒙古高原先进的畜牧业引进青藏高原,并创造性发展高原畜牧业;将丝绸之路引入青海,促进了中西经贸文化交流。土族先民凝聚内向心力,归流中华民族大家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稳定,堪为民族史上的典范。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Tu nationality to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five aspects: the territory of the national power, the economy of animal husbandry on the plateau,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cohesion of the inner centripetal force, and the acceptance of multiculturalism.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ncient regime established by the Tu nationality for the first time connected the Qinghai Plateau with the Tarim Basin as a political community,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ventual integration of this region into the territory of China. The ancestors of the Tu nationality introduced the advanced animal husbandry of the Mongolian plateau into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creatively developed the plateau animal husbandry, and introduced the Silk Road into Qinghai, which promoted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un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motherland are consciously safeguarded by the un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nation,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odel in the history of the nat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K28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澍;蒲松龄远祖蒲鲁浑与蒲居仁小考[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2 胡秋银;南朝士人隐逸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金仁义,张静;东晋皇室婚姻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杨国宜;略论《道德经原旨》的皇道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6 周晓光;徽州学术文化理念的历史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金仁义;东晋南朝国婚之流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李传印;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撰述中的名教观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韩光辉;金代都市警巡院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10 傅刚;从《文选》选赋看萧统的赋文学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海涛;;元明之际淮北地区的社会变迁[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霍建瑜;;执“竹竿子”者称谓及服饰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李育民;;清政府应对条约关系的羁縻之道及其衰微[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人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袁延胜;东汉人口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胡建次;中国古代文论“趣”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6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9 王剑;明代密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晓顺;龚鼎孳贰臣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3 刘萍;张华文学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勇茂;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若干问题[D];西北大学;2000年
5 李霞;评唐代咏史诗人的历史观[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钟福安(Adisorn Wongjittapoke);泰国华人社会的形成述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7 安瑛;清前期甘宁青区域的商业贸易[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秦慧颖;福建古代的动物神灵崇拜初探[D];厦门大学;2002年
9 王秀红;《世说新语》叙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正海;魏晋自然观与山水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桑吉仁谦;;土族“阿寅勒”的起源[J];中国土族;2007年03期
2 早益青;;土族(兄弟民族介绍)[J];中国民族;1960年02期
3 廖杨;土族宗法文化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1年04期
4 鄂崇荣;近十年来土族研究综述[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5 李克郁;土族组成成分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6 李敏;;土族风尚习俗漫笔[J];柴达木开发研究;2009年04期
7 李建菊;;土族民俗活动梆梆会探析[J];中国土族;2011年02期
8 王秀花;徐秀福;;和谐是三川土族纳顿节的灵魂[J];中国土族;2011年02期
9 鱼彬;刘明;;互助土族婚礼音乐初探[J];中国土族;2010年02期
10 胡廷;土族礼仪文化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增益;;满文的历史贡献[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2 黄贵武;;镇远侯顾成对建立贵州省的重大历史贡献[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3 万明;;16—17世纪中叶澳门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4 王海荣;;深入研究和展示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贡献大力推进草原文化开发——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学术综述[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5 邝福光;;水族改称眭族最为适宜[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韩晓梅;三川土族的火神崇拜[N];青海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玮;“大营客”到底带来了什么[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3 王世丽;蒙古族入滇的历史贡献[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辽宁院历史所研究员 关嘉禄;突出地方特色 繁荣满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方国根;《土家族哲学通史》评介[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苏建平;青海回族研究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N];青海日报;2010年
7 钟进文;历史文化记忆:支撑民族的脊梁[N];中国民族报;2010年
8 文华;多元文化融合的“纳顿”艺术[N];青海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裴丽丽;土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02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180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