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
本文选题:天下帝国 + 华夷之辨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8期
【摘要】: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族群的"天下帝国",直至鸦片战争以前,东亚大陆中原地区的中央皇权从未遇到真正的挑战,即使是"入主中原"的"蛮夷"也属于多年受到中原文化影响、努力融入中原文化的边缘群体,几千年的中国民族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原"华夏"与边疆"蛮夷"之间互动融合的历史。鸦片战争完全改变了这一基本政治格局,在列强"船坚炮利"的冲击和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精英面临着一个历史抉择,是继续认同"中华民族"并共同抵御外敌,还是在中国的中央政权衰弱之时趁机谋求独立,这决定了中国是否能够保持清朝的版图和民族关系的未来走向。我们认为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精英,是理解中国从"天下帝国"到"民族国家"进程的钥匙。
[Abstract]:China has always been a multi-ethnic "world empire", until the Opium War, the central imperial power in the Central Plains of East Asia never met a real challenge. Even the "barbarians" of "taking over the Central Plain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for many years. It is a history of interaction and fusion between the Central Plains "China" and the frontier "barbarians", which has been thousands of years' history of Chinese nationality in the marginal groups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The Opium War completely changed this basic political pattern.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European trend of "nationalism", the ethnic minority elites in China's frontier areas were faced with a historical choice. Whether to continue to identify with the "Chinese nation" and resist foreign enemies, or to seek independence at a time when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is weak, determines whether China can maintain the terri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ethnic relations. We believe that the elite of ethnic minoritie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China's transition from "empire under heaven" to "nation state".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09JJD840002)
【分类号】:K2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又专;吴丹妮;;各为其功 筚路蓝缕——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百年(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王传满;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中国先进文化——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王海兵;;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4 林婷;权威与秩序——对于中间组织缺失与整合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汪继存;;民族精神及相关概念简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李永忠;;浅析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华民族凝聚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谢丽霞;王逍;;浅析中国蛇郎故事的文化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1期
8 温习勇;;对逻辑学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施云;;近代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意识觉醒与中华民族团结[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10 何保林;;略论中国人的幸福观与和谐社会建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赵阿平;;肃慎—女真族系的民族学研究在黑龙江流域文明发展中的地位[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黄云明;;论孟子的立法伦理思想[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周大鸣;;侨胞与族群边界的维持(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5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李月领;;对于农村民事纠纷司法现状的几点看法[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王伏平;;西北回族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勉卫忠;;清末民初西宁回族商业的发展及其城市变迁[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杨志娟;;近代西北回族商人的没落与重新崛起[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勉卫忠;;清末民初西宁回族商业的发展及其城市变迁[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贺琳凯;新中国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互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郧在廷;西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艳雁;达斡尔族舞蹈的流变与传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雪梅;民族文化视阈下广西精神及其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罗晶;论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江涛;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覃志鹏;广西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十周年庆典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张小树;国民军入甘及社会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包国娟;从城镇化过程中居住格局的变化看民族关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石丽丽;儒家“五伦”思想与中国伊斯兰“五典”思想的比较[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张福春;近代国家与游牧社会[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华夷之辨”的交汇——再论刘师培对拉克伯里“中国人种、文明西来说”的接受与阐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李玉林;;一代豪酋李克用的汉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庞乃明;;国际政治新因素与明朝后期华夷之辨[J];求是学刊;2008年04期
4 王娅丽;“华夷之辨”的答案在于文化[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5 任云仙;19世纪60年代末期中国外交观念探析——以遣使问题为中心[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5期
6 李淑岩;;“华夷之辨”思想在金源社会淡化的阶段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7 陈峗;;“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J];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8 秦永洲;春秋战国的华夷之辨与华夏正统之争[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9 范传南;;清前期反剃发斗争实质及成因浅析[J];科学大众;2007年02期
10 李淑岩;李英姿;;金源女真淡化“华夷之辨”的成功举措[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冯天喻;;在“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A];湖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韩琦;;为什么独立后的西属美洲没有建成统一的联邦国家?[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刘永丽;;“民族国家”想象与上海——晚清政治小说中的上海书写[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刘春荣;;全球化与政治策略[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二辑)[C];2001年
6 刘拥华;;游离的全球化与全球化政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7 李鸿宾;;传统与近代的对接——从地域和民族角度论述中国传统王朝的近代境域[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严荣;;国际政治经济的三元困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9 徐蓝;;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主权保护[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10 叶青;;全球化背景下认同多元化问题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晓萍;民族国家的建立与民族认同的危机[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李云龙;关注:21世纪民族国家的命运[N];中国民族报;2002年
3 民族所 刘泓;欧盟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民族国家的终结[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蒉莺春;民族国家会消亡吗?[N];经济观察报;2003年
5 李明浩;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阶段[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李明浩;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未来[N];中国民族报;2003年
7 李明浩;自治:前民族国家状态下的一种普遍现象[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纳日碧力戈 复旦大学;文明、民族、国家:流动的边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王建娥;移民问题对民族国家观念及制度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10 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自余;国民国家与民族国家的融合:中国思想脉络中的张君劢之国家观念研究(1919-1938)[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保国;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朱耀辉;城市文明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D];复旦大学;2003年
4 刘杰;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李东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国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6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谭志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学的使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翟金秀;欧洲一体化背景下的当代西欧民族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郑丽丽;“病”与“药”——清末新小说中的“救国”想象[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曹月如;云南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颖;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成因[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白霞;民族国家与超越民族国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岳桥青;全球化背景下国家职能的嬗变[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吴能武;后民族结构与世界公民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硕;清末“中等社会”与民族国家的建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叶秀蓉;新时期家族小说[D];厦门大学;2006年
7 吴娟;法律全球化语境下法律移植呈现出的新特点[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刘新莉;试论民族主义发展中载体的功能及其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修丰义;论民族国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发展[D];青岛大学;2005年
10 王奇才;全球治理法治化[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30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03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