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论早期泰北泰庸人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7-17 17:13
【摘要】:早期泰北泰庸人属于傣泰民族群体中的分支,是后来泰国北方主体民族的先驱,对早期泰国北方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学者由于受对泰国相关文献资料掌握不够全面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对早期泰北泰庸人的渊源及形成过程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结合泰文文献的研究表明,从中国南方迁徙到中南半岛地区的傣泰民族中的不同分支在不同的时期先后迁到了泰北谷河流域清莱、清盛一带,与当地的拉瓦、克伦等民族相互杂居、通婚,最终形成了早期的泰庸人。
[Abstract]:The early Taibei Thai mediocrity belongs to the branch of the Dai-Thai ethnic group and is the forerunner of the main ethnic group in the north of Thailand,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ly regime in northern Thailand. However, due to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ai literature and other objective factors, domestic scholars lack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early Taibei Thai mediocrity. Research in combination with Thai literature shows that the different branches of the Dai and Tai ethnic groups migrating from southern China to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moved successively to Qinglai, Qingsheng, and the local Lawa area of the Taibei Valley at different times. Kare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living together, intermarriage, and finally formed the early Thai mediocrity.
【作者单位】: 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东南亚民族史》(批准号07BSS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南边疆项目”课题《傣泰民族的起源与演变新探》(课题编号:A080021) 云南省教育厅课题《泰国兰那与中国车里历史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Y0262)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潘其旭;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2 何平;;关于叭真及其与坤真、坤壮和陶真关系的重新解读[J];世界民族;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仁;;浅论壮族傣族村寨名称的相似性[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何平;;壮泰族群的分化与现代傣泰诸民族的形成[J];东南亚纵横;2010年12期

3 管彦波;;地名与民族的地理分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饶睿颖;;泰北泰庸人与中国西双版纳傣泐人历史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梁昭;;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歌圩”命名再思考[J];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01期

6 何平;泰语民族的迁徙与现代傣、老、泰、掸诸民族的形成[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2期

7 覃凤余;;壮语地名及其研究——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04期

8 王文光;周芳;;掸傣民族源流问题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9 杜树海;;追寻失落的记忆——泰傣民族起源研究述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10 黄兴球;;“勐”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刚;;中国傣族的民族特征再考——田野考察的视野所及[A];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戴红亮;西双版纳傣语地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蔡晓云;Y染色体揭示的早期人类进入东亚和东亚人群特征形成过程[D];复旦大学;2009年

3 饶睿颖;泰国北部泰庸人的形成及历史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文波;广西壮语区地名与壮汉语言接触、文化交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2 覃许学;壮泰民族文化与旅游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冠雄;基于GIS的广西壮语地名空间分布和历史变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康豪;中缅边境地区景颇/克钦族社会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温呈祥;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知识分子徐松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远章;泰—傣古文化的华夏影响及其意义[J];东南亚;1989年01期

2 谢远章;再论泰——傣古文化的华夏影响及其意义[J];东南亚;1990年03期

3 何平;;傣泰民族起源再探[J];民族研究;2006年05期

4 潘其旭 ,通肯 ,黄英振 ,黄如猛 ,布阿莉;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J];学术论坛;1990年04期

5 张公瑾,陈久金;傣历中的干支及其与汉历的关系[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7年04期

6 游汝杰;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建强;;伊斯兰音乐:回族传统音乐的渊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赵红红;;试论先秦射礼的产生和形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姚伟钧;;论法家的形成与影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4 薄刚;;论王蒙文学消闲观的形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王宇;马朋林;;ICU的形成与发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年02期

6 肖珑;肖新英;;结构歧义的形成与消除[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7年10期

7 杨红斌;;论音乐风格形成的因素[J];大理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8 王j9舜;i畇r中W 桘影最高sN的佳作——《晪W 大典》[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0年10期

9 黄昌勇;新月派发展轨迹新论[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0 王少华;唐代陕州姚氏文学世家的形成[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日庆;;漳台五缘关系渊源初探[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卢建一;;福州船政文化的渊源与发展[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3 郭建忠;林国平;;马祖民间信仰的渊源与特点[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顾娇;;便秘的形成及饮食治疗[A];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换届会议暨便秘专题研讨会论文专刊[C];2007年

5 赵君尧;;船政文化产生与福建海洋文化渊源[A];船政文化研究[C];2003年

6 朱富华;;中医药诊疗变态反应病的渊源发展[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7 高雪华;;从中国古代的护理思想与实践谈中医护理学的形成[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8 蔡清泉;;蔡氏渊源初探[A];蔡襄学术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纪念蔡襄诞辰99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魏涛;;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渊源探析[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潘正伟;;班级凝聚力形成的四步曲[A];科学发展与农村教育——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蓝旭;《台湾文献汇刊》印证两岸渊源[N];福建日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单憬岗 实习生 吴维杨;我们与海南的渊源很深[N];海南日报;2009年

3 何先龙;水东宋氏土司与贵州的渊源[N];贵州政协报;2005年

4 北大天正公司CIO 张明;百兆大邮件也能轻松快捷传递?[N];网络世界;2001年

5 望江 宋康年;月到中秋分外明——兼谈唐代月宫镜与中秋月的渊源[N];中国文物报;2011年

6 曹明;党群关系的渊源[N];辽宁日报;2003年

7 ;民间信仰之渊源[N];海峡时报;2001年

8 ;白酒与户外广告的渊源[N];经理日报;2003年

9 李艳;浅谈曲艺艺术的民俗渊源[N];青海日报;2002年

10 罗德;突出艺术和传统的渊源[N];中国服饰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高峰;《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2 刘玉斌;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3 解晓东;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5 曹航;资源外包的形成与演进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裴国清;《内经》气功“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贺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乐考古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8 由明言;邪教犯罪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金前文;汉赋与汉代《诗经》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洪安;论传统武术套路形成的渊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邓丹丹;初探新闻敏感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5年

3 赵长涛;关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程形成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康长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张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孙慧;广东阳春国家地质公园岩溶洞穴的形成与保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汤红兵;湘鄂西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黄修珠;论古代简牍书写方式与今草的形成[D];河南大学;2006年

9 蒋明云;论民族声乐新传统的形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彦;蒂里希“终极关怀”思想的形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303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1303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0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