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民国时期四川的自然灾害救济及其启示——从汶川地震的救援工作中透视

发布时间:2018-11-16 14:35
【摘要】:民国时期四川自然灾害救济呈现出赈灾措施多元化、赈灾机构组织化、赈灾制度法制化和救灾过程社会化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救灾大都是权宜之计,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灾害;二是政治失序、社会紊乱,使救灾活动的开展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这两个困扼民国时期四川灾害救济的致命问题,在现今却已基本消除。当今构建和谐法治社会,救灾工作应参酌、吸收历史的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救灾法律体系;完善救灾过程的同时提高救灾效率;构建多元的救灾体系,使救灾社会化;树立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同时保证市场经济手段和媒体的利用。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tural disaster relief in Sichuan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fic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measures, organiz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organizations, legaliz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system and socialization of disaster relief proces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also two serious problems: first, disaster relief was mostly an expedient measure. It is impossible to eliminate disasters fundamentally; Second, political disorder and social disorder make the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lack of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ever, these two fatal problems of Sichuan disaster relief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ve been basically eliminated. In order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the disaster relief work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novate the system, establish the legal system of disaster relief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disaster relief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isaster relief. To build a pluralistic disaster relief system, to socialize disaster relief, to establish awarenes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o ensure the use of market economy means and media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9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建斌;救灾工作分级管理的一点思考[J];中国民政;1995年08期

2 ;社会化救灾工作应在实践中继续创新和发展[J];中国民政;2007年03期

3 王治坤;建立救灾工作新体制管见[J];中国减灾;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学雄;黎雄辉;;农业自然灾害救助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2 谢永刚;张佳丹;;我国当代救灾制度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3 蒋积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救灾减灾政策研究综述[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4 关妍;程姚英;;完善我国现行自然灾害救灾工作模式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徐龙锋;;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及发展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陈群祥;;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树华;范光宇;;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8 蔡庆杰;刘悦;孙彦军;;我国救灾机构、救灾职能及体制演变研究[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9 李加龙;;从四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透视我国现行救灾制度[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郭根;郭强;;非政府组织参与减灾的理性考量[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晓辉;;我国公共安全管理发展进程研究[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陈志学;徐学初;;梦想与现实:关于四川汉画社会成因的再思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鸣;;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兼论温州慈善事业的促进[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韩颖;1978年以来中国救灾捐赠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覃朝晖;成渝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艾文波;军队卫勤机构灾害救援法律体系建设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6 严文;减灾的经济学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荆杰;近代中国东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1861-1931)[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叶晓凌;中国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形成、运行及保障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李宏;基于国民财富损失控制的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胤;元代江西地区灾荒和赈恤资料汇编[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鹏飞;音乐的宗教[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杨修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灾荒救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鹏;国内灾难新闻报道的新变探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周禹;论高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构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秀红;姚碧、汪志伊的《荒政辑要》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奚丽芳;清乾隆朝荒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8 王冲;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管理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志兴;我国森林病虫害风险管理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美蓉;;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局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陆宏英;汪志国;吴成泽;;民国时期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灾害的社会影响[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侯普慧;张学博;;民国时期庆阳灾荒初探[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凌兴珍;民国时期的基督教师范教育——基于以四川为中心的考察[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孙静;;1932~1934年四川军阀混战与省内灾荒[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李喜霞;;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灾荒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王虹波;;1912-1931年间吉林灾荒与救济[J];东北史地;2009年05期

8 温艳;岳珑;;论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自然灾害对人口的影响[J];求索;2010年09期

9 王颖;;民国时期河南救济自然灾害述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刘秀峰;廖其发;;论民国时期四川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成;徐旺生;;民国时期的四川养猪业[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别必亮;;民国时期我国高校校歌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谢晓鹏;;民国时期河南匪祸及其成因[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宋海燕;;民国乡村书院的演变——对庐陵两本书院志的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戚厚杰;;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及教训[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6 王欣;;马长寿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7 冯敏;;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国家审计的发展[A];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8 王波;任俊;;民国时期甘肃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历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届西北五省区钱币学会协作会议专辑[C];2002年

9 慈鸿飞;;民国时期中国西部农业资源开发[A];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伟;;民国时期职业补习教育对现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下拨1.1亿元“解渴”四川1100万受灾群众[N];四川政协报;2007年

2 李美锋;灾害肆虐 蜀民不惧[N];中国财经报;2007年

3 张力强;湖南总队党委倾心尽力解决基层干部困难[N];人民武警;2005年

4 梁嘉宾;民国时期成县的马帮和脚骡店[N];民主协商报;2005年

5 张声和;匹马曾经地尽头[N];温州日报;2006年

6 记者 陶玮邋实习生 刘莎;通元发现民国时期建筑[N];嘉兴日报;2008年

7 李万万;民国时期的改良年画[N];团结报;2010年

8 陈江涛 王俊明;特品特藏 双人双锁[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林南中;纪念章见证民国时期漳州的一次体育盛会[N];闽南日报;2006年

10 陈香;学界反馈力量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出《续编》[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廷中;云南民国时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常伟;民国时期山西农业科技[D];山西大学;2009年

4 程森;明清民国时期直豫晋鲁交界地区地域互动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正林;黄河上游区域农村经济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学;2006年

7 吴秀梅;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兵;民国时期职业指导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王芹;民国时期档案法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启顺;民国时期湖南自然灾害及社会变迁(1912-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琳;民国时期四川酿酒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张致森;二十世纪三十~四十年代成都市人力车夫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钱堂容;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王荣环;民国时期广西粮食价格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甄京博;土地管理与都市社会[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利容;民国时期的四川桐油贸易[D];四川大学;2006年

8 贾彦敏;民国浙江灾荒救济研究(1912-1937年)[D];浙江大学;2008年

9 张晓芹;近代湖南社会赡养研究(1840—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颖;自然灾害与地方民生[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35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2335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1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