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百年回顾——进程、特点和若干问题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百年回顾——进程、特点和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内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近一百年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这百年总进程的回顾和总结以前基本没有展开过。深入探讨其间曲折起伏,总结经验、教训和特点,对于今后深入开展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是一种重要镜鉴。文章认为,应该十分重视世界中国学资源对于崛起中国的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咨询价值。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关键词】: 中国学者 海外中国学 百年 回顾 思考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取得很大成绩,为了进一步做好这方面工作,很需要总结一下这方面探讨所走过的道路。而70年代末以来的这段历程,实际上只30年,但如果把以前的加起来一起算,大致有一个多世纪。应该将一个多世纪中国人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整个历程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鸿芹;;人文素养和文化忧患意识——兼评刘正先生的《图说汉学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徐希军;;省界 业界 政治——20世纪20年代胡适与安徽省教育厅长的选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冀爱莲;郭炳通;;胡适海外汉学观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5 陈丽;;偶尔露峥嵘——权力话语理论与胡适译《最后一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孔令芹;;浅析传教士的“上层路线”与耶儒对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方锡球;关于“全球化”语境中文学与人的三个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林齐模;顾建娣;;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的经过[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葛桂录;;另一种声音:维柯、巴雷蒂对“中国神话”的解构[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魏向清;;外向型汉英词典编纂的文化传播及其原则初探[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孙金燕;;“如何 再短一点”——评洛夫的诗《昙花》兼谈小诗[A];洛夫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4 郁龙余;;科学发展、执政能力与和平崛起[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立彬;;崇洋心理与全盘西化思潮——20世纪上半叶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6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7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8 仇华飞;李婷婷;;美国学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多维视角[A];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邓文;雷震与战后台湾社会运动[D];武汉大学;2010年
5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8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岳山;《努力周报》时评专栏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雅萍;论福建外销瓷对洛可可艺术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力文;从《华英字典<英汉词典>》和《汉英合璧相连字汇》看19世纪中国文化西传[D];暨南大学;2011年
9 柯欢欢;论程抱一的中国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种海萍;赵元任与美国汉语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坦克哈;;印度的中国学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5期
2 高永根,吴莲姬;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动向与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胡伟希;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学研究[J];探索与争鸣;2000年02期
4 M.莫汉蒂,山佳;中国学研究:印度学者的观点[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5 B.坦克哈;张燕晖;;印度的中国学研究:正在改变的范式[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6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7 邵萍;;80年代英文版中国学工具书出版近况[J];辞书研究;1991年04期
8 李向平;在中国发现世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9 王泠一;;“史华慈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10 史艳玲;张如意;;日本中国学研究的新视角——当代汉学家沟口雄三的中国学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程麟荪;;哈佛的中国学研究[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5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6 杨婉蓉;;费正清与《中国新史》[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7 朱政惠;;史华慈和他的严复研究[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严绍■;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静永健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 童岭 译;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侯且岸的美国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0年
5 李奎泰 韩国关东大学中国学系、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舒晋瑜;中国学研究的冷与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文和;日本的中国学研究活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记者 冉风;以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事国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赵志坚 张雪丽;文化互动中的中国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朱政惠;加州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5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刚;韦慕庭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9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9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293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