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黑河流域耕地面积重建
本文关键词:明代以前黑河流域耕地面积重建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耕地面积 明代以前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 耕地面积 明代以前 黑河流域
【摘要】:受人类活动变迁影响,黑河流域作为我国西北地区重要产粮基地以及大规模绿洲农业开发最早地区之一,其境内的耕地规模自古至今变化十分频繁。由于文献记载的有限性和疏漏性,目前关于区域内明代以前的耕地面积历史变化情况的分析十分欠缺。本文选择文献较丰富的汉、唐和元代,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以人口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人均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两种途径重建了黑河流域明代以前耕地面积。前者按各时期屯田制度,结合人均垦地面积分别重建民户耕地和军屯占地情况,汇总两类耕地面积进行重建,后者利用人均粮食消耗、耕地单产情况估算人均耕地需求,再结合人口数据重建耕地总量。重建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明代以前耕地面积以西汉时期为最大,达(16.30~19.49)万hm2,其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东汉、唐代与元代的面积分别为(9.57~11.80)万hm2,(3.59~3.93)万hm2和3.19万hm2。对比表明两种重建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重建结果具有可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时期内耕地规模的变化趋势。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耕地面积 明代以前 黑河流域土地利用 耕地面积 明代以前 黑河流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黑河流域历史时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演变”(编号:91025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气候变化对沙漠化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编号:2012BAC19B09)
【分类号】:K207;F301
【正文快照】: 1引言耕地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资源之一。全球耕地占陆地总面积的10.20%[1],其动态变化已成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2]。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大体上决定了国家的人口承载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我国具有悠久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生春;肖洪浪;;两千年来黑河流域水资源平衡估算与下游水环境演变驱动分析[J];冰川冻土;2008年05期
2 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3 李井成;唐代前期河西走廊农田开垦面积估算[J];档案;1989年06期
4 李并成;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J];地理学报;1998年02期
5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6 郑正,王兴平;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7 唐景绅;;明清时期河西垦田面积考实[J];兰州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8 宁可;有关汉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字[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9 赵俪生;汉屯田劳动者所受剥削之性质与数额上的差异[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10 李并成;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弘毅;河西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凌;孙燕;;中国耕地保有量多时间尺度分析(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6期
2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3 徐国利;清代中叶安徽省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汪崇{|;;硬租与实租:晚清民国徽州地租研究——以《金长千公会租簿》数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李正图;;论汉代土地所有制的结构和运动[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6 何国松;黄莉敏;金赉;李雪原;;近20年咸宁市耕地利用效益变化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7 陈辉;张永福;;阿克苏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21期
8 胡华科;郑春燕;凌益芬;;55年来梅州市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9 董杰;杨春德;张保华;叶方;;山东省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及宏观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10 白雪;安放舟;;乌鲁木齐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滨洋;唐亚;柏松;王琴;;基于RS和GIS的西岭雪山风景区近18年土地利用变化评价研究[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温金玉;;辽金佛教政策研究[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徐国利;;清朝中期安徽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成因及其危害[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发展及其对地权的分割[A];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演讲讨论稿)[C];2002年
5 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驱动机制的时空尺度效应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Karl Tilman Rost;Frank Lehmkuhl;John Dodson;;The evolution of dry lands in northern China and in the Republic of Mongolia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新生代·地磁与空间电磁·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C];2004年
7 赵现海;;明长城的兴起——14至15世纪西北中国军事格局研究[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7年第4期[C];2007年
8 冯金忠;;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钱亮;;武汉市新洲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10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余云军;胶州湾流域与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柳州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文亮;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秦Pr嘉;明代两淮灶户社会生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国庆;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常成;蒙阴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李勇;抗战时期国统区农贷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兴龙;20世纪二三十年代湖南植棉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志红;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耕地保护的认识与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崔永胜;旱魃为虐,如`匀绶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纯平,姚檀栋,ThompsonL.G.,DavisM.E.;敦德冰芯中微粒含量与沙尘暴及气候的关系[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2 康兴成,张其花,Lisa J. GRAUMLICH,Paul.SHEPPARD;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青海都兰地区过去1835年的气候变化[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3 袁玉江,叶玮,董光荣;天山西部伊犁地区314a降水的重建与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2期
4 陈拓,秦大河,李江风,任贾文,刘晓宏,孙维贞;新疆昭苏云杉树轮纤维素δ~(13)C的气候意义[J];冰川冻土;2000年04期
5 袁玉江,李江风,胡汝骥,刘潮海,焦克勤,李忠勤;用树木年轮重建天山中部近350a来的降水量[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6 勾晓华,陈发虎,王亚军,邵雪梅;利用树轮宽度重建近280a来祁连山东部地区的春季降水[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7 刘时银,沈永平,孙文新,李刚;祁连山西段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8 刘晓宏,秦大河,邵雪梅,任贾文,王瑜;西藏林芝冷杉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对气候的响应[J];冰川冻土;2002年05期
9 何元庆,姚檀栋,沈永平,张忠林,陈拓,章典;冰芯与其它记录所揭示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1期
10 康兴成,程国栋,陈发虎,勾晓华;祁连山中部公元904年以来树木年轮记录的旱涝变化[J];冰川冻土;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麟;翡翠何时传入我国[J];上海工艺美术;1998年02期
2 樊树志;;传统农业与小农[J];学术月刊;1989年03期
3 丁晓良;对李约瑟之谜的补充回答:外延和模仿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致使我国的发明类型保持为经验型[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7年02期
4 张新光;;质疑“皇权不下县”——基于宏观的长时段的动态历史考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刘树友;;《中国古代史》课程与国情教育——以人口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王先进;孔子是新兴地王阶级的代表[J];文史哲;1962年05期
7 彭南生;也论近代农民离村原因——兼与王文昌同志商榷[J];历史研究;1999年06期
8 苏新红;;黄宗智“过密化”理论中的事实判定、逻辑分析与模式建构问题——以《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为中心[J];古代文明;2009年01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凤芹邋王询;中国古代宗族聚居的历史变迁[N];西部时报;2007年
,本文编号:1106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06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