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
本文关键词:汉学与汉学主义:中国研究之批判
更多相关文章: 汉学 汉学主义 东方主义 中国研究 汉学主义化
【摘要】:汉学是一门几乎与中国研究同名的学问,本文提出的汉学主义却不是汉学的一种形式,而是一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性范畴,该范畴总揽了西方长期以来试图将中国纳入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的过程中所表现的动机、逻辑、原因、认识论、方法论及其特点。本文试图对中国研究的一些方面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其主旨不是要修正谬误和偏见,而是要探讨支配汉学主义的认识论核心和工作逻辑。本文的具体目标有:构想和定义汉学主义,分析其理论框架和范式形成,描绘其在中国研究领域的一些表现,探讨其工作原理和逻辑,指出其带有东方主义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及族群中心主义的观点、见解、信念和实践,最终目标是为构想出新的、更好的中国知识生产的途径而铺路。
【作者单位】: 美国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关键词】: 汉学 汉学主义 东方主义 中国研究 汉学主义化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自13世纪马可.波罗时代以来,西方一再努力,试图使中国进入其构想的涵盖世界上所有文明的思想与物质体系。为了这一长期的目标,他们设想并提出了一系列观点、理论框架以及概念模型来阐述和解释中国历史和文明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性。这些理论、方法以及模型都受控于一系列认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钝;汪逢春;;关于推行公益诉讼制度的多视角法理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艺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3 秦海滢;论明代乡村教化的发展历程[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4 杨淑琴;儒释道精神与中国人的宗教心理[J];北方论丛;2004年02期
5 刘忠良;试论梁漱溟早期文化观的折中主义[J];北方论丛;2004年06期
6 徐忠明;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特点——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读后[J];比较法研究;2000年02期
7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8 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冯百跃;;回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滞后根源解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语和;中国礼治与西方法治之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6 金德三;《庄子》外杂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昭;《史记》士形象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蒋斌;《论语》与《道德经》的美学精神之比较[D];扬州大学;2001年
4 张周易;冰心“爱的哲学”的文学成就及其文化意蕴[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吴小东;“突进”与“退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陈爱吾;从拮抗到互动:转型期人际关系论[D];湘潭大学;2001年
7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8 余勇;面向企业的ERP实施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9 周艺;广西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民族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10 农时敏;文化视角中的中美广告语言及其对比[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祝勇;“另外”一个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高山杉;“特别西人”蒲乐道[N];东方早报;2010年
3 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助理、编审 府建明;尘封的与遮蔽的“历史”[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张海源(书评人);从了解历史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曾筱霞;“西方福建形象”研究:以克洛代尔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一琳;西方视域中的中国形象[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18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182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