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之际多元互动下的“实录”坚守——司马迁取舍上古神话传说的原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人神之际多元互动下的“实录”坚守——司马迁取舍上古神话传说的原因探析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大量的上古神话传说以补上古史资料的缺失,神话传说的采用与历史真实性的矛盾不可避免。总体看来,汉代初期的时代背景是取舍上古神话传说的客观原因,司马迁丰富而独特的个人经历及"爱奇"的情感倾向是其主观原因,而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总原则及主旨则是取舍的指导思想。在这种多元互动的情形下,司马迁在对上古神话传说的取舍中不失其"实录"精神,在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同时,首次勾勒出上古史的优美画卷,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Abstract]:Sima Qian used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in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to make up for the lack of ancie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doption of mythology and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is inevitable. The background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 is the objective reason to choose and choose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Si Maqian's rich and unique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emotional tendency of "Love Qi" are the subjective reasons. The general principle and the main idea of Si Maqian's creation of the Book of History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hoice and choice. In this kind of multi-interaction situation, Si Maqian does not lose his "record" spirit in his choice of ancient myths and legends.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draw a beautiful picture of ancient history,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K204
【正文快照】: 《史记》中对于上古神话传说的取舍,是司马迁历史观、神话观、政治观的集中体现,这种取舍不是单纯的、感性的、凭一时兴起,而是在“深思熟虑”基础上,在各种原因多元互动的促使下,对人神之际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的梳理和辨析。“大一统”的时代背景,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思维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秉光;;史记中四位让人敬佩的另类母亲[J];旅游时代;2011年05期
2 赵继宁;;《史记·天官书》“宫”、“官”考辨[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王灿;;经史分途的“文化层级”和“身份选择”意识——以司马迁及《史记》为中心[J];阴山学刊;2011年03期
4 新宇;;中国古代男女浪漫社交[J];科学大观园;2011年12期
5 孟云;;古人的讲话策略[J];学问;1999年03期
6 吴进;;论古代统治者对历史记载的篡改[J];文史杂志;2011年04期
7 朱一红;周卫华;;《史记》谳疑三则[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8 容苑;;《史记》专诸刺僚前之“母老子弱”辨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孙明君;;建立“史记学”的开拓之作《史记学概论》评介[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10 王立群;;《史记》与《孙子兵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培成;;从《春秋》大义到《史记》之立意提要[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2 ;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日程安排表[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孙启祥;;司马迁笔下的汉水流域及其汉中行踪[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4 梁中效;;汉中在西汉历史上的地位——立足于《史记》的考察[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5 李伟泰;;《史记·循吏列传》的批判手法[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6 赵生群;王永吉;;清代以来《史记》校勘研究综述[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7 樊星;;《史记》与当代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8 曾志雄;;司马迁对秦汉时期历史的贡献[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9 何发苏;胡琴;;从“鸿门宴”看《汉书》对《史记》的取材[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雍际春;;《史记》所载龙文化资料的统计与研究[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丹;史家绝唱的两千年魅力[N];珠海特区报;2008年
2 淮阴师范学院 范新阳;楚汉人物学术讨论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英锐;如何引领青少年走近司马迁[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彩霞;司马迁·史记·太史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东北之窗》杂志社 余音;《史记》,,在存史之中注入文趣[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刘保富;司马迁是怎样死的[N];团结报;2002年
7 刘琪;司马迁与巫史文化[N];中国艺术报;2003年
8 闫德亮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德治”观[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1年
9 周桂钿;《史记》中的独尊儒术[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覃启勋;司马迁对先秦政治文明成就的总结[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涛;元前《史记》诠释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郑立跃;中国古代政治盟约从盟主体制下到帝国体制下的变迁[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周录祥;凌稚隆《史记评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实地考察及其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关联[D];赣南师范学院;2009年
2 王清华;《史记》中的神话和神异性记述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肖宏丽;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卜超;司马迁《史记》人学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安治华;司马迁与《史记》[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珂;论《史记》的文献学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朱喜凤;《史记》中的天命因果叙述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虞宙;光辉的另一面[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自然;《史记志疑》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13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413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