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巫与圣的文化关联

发布时间:2018-02-27 14:02

  本文关键词: 巫与圣 巫文化 圣文化 儒家文化 出处:《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巫”与“圣”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两个极为关键的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文化关联 ,这种“文化关联”的形成与迁变 ,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走向。在中国古代精英文化域内 ,“巫”与“圣”这两个子文化系统时而并立分存 ,时而关联互渗 ,它们的存在形式与消长变化状态在先秦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并对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与特征的生成起着重要作用。分析、审视“巫”与“圣”的文化关联 ,可以从中更深入地揭示出古代儒家文化思想的原始构成。
[Abstract]:Sorcery and Sage are two crucial elements in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There is a close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s kind of "cultural connection". It influences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n the ancient Chinese elite cultural domain, the two sub-cultural systems of "witchcraft" and "sage" sometimes exist side by side, and sometimes interrelate with each other. Their forms of existence and the changing state of their growth and decline were especially obvious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phenomena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t can reveal the primitive composition of the ancient Confucian culture.
【作者单位】: 大连民族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4 阚红艳;;论新儒学对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高旭;;论庄子生命哲学的“忘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韩德民;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汪效驷;试论西欧基督教文化的兴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张勇;论《庄子》“环中”的美学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张立波;;郭象“足性逍遥”的伦理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王威;;黑龙江流域人类起源神话比较研究[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4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志强;;论拜占廷文化的独特性[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7 刘科;;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曾继耘;;略论两汉经学对古代封建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有f;;葫芦里藏的什么药?——简论葫芦文化与中医学[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10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忠杰;《古兰经》注释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日元;公元4至9世纪拜占廷帝国基督教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姬鹏超;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与启示[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不朽;古三峡──巫人的活动地域和巫文化发祥之地《三峡探奥》之五[J];中国三峡建设;1998年05期

2 刁培俊;刘栋;;新学术视域下的巫、巫文化与传统女性研究——读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4期

3 韩西芹;李子;乔一叶;卓亚姗;;探秘巫咸国 逍遥巫溪行[J];今日重庆;2010年10期

4 谭桂林;楚巫文化与20世纪湖南文学[J];理论与创作;2000年03期

5 刘建帮;付婀娜;;“灵”的异体字与巫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6 郭思九;戏剧起源与古代巫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05期

7 刘之侠;;水族巫文化现象与鬼灵崇拜[J];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02期

8 季智慧;三星堆·巫文化·夏文化[J];文史杂志;1993年01期

9 冉瑞铨;巫溪与古老的巫文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苏自兵;;巫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民间壁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长朋;;现代社会中的灵巫文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过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与苗巫文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金美;;萨满苗巫文化的祈神语辞与相关称名[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徐梅;陈普;张闯;;试析傣医药与巫文化的关系[A];《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傣医傣药专辑(一)[C];2007年

5 杨亚其;;浅析惠安巫风古俗[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6 陈有f;;葫芦里藏的什么药?——简论葫芦文化与中医学[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7 周显宝;;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莉萍;;孟连娜允古城建筑形态特征形成的文化关联[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9 秦鸿;;砭石与科学研究方向的新契机[A];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周勇敏;;试论楚铜贝文字的民俗含义[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龙丹梅;中国首个巫文化研究院成立[N];重庆日报;2010年

2 庐铿 特约记者 付鹉;“金”与“圣”的创新解读[N];经理日报;2005年

3 戴军;复制文化遗产与文化关联多少[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记者 隆准;远古风情尽收眼底[N];重庆商报;2000年

5 肖建华;法律必须被信仰[N];法制日报;2002年

6 雨村 业波;睢州与睢水[N];商丘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龙丹梅;巫溪旅游业欲借“巫文化”崛起[N];重庆日报;2010年

8 宁轩弘;舞蹈中的撒满文化现象 [N];光明日报;2002年

9 林瑞红;浦南古傩引起关注[N];闽南日报;2005年

10 ;《最后的巫歌》评论专辑[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易瑛;巫风浸润下的诗意想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志;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刘青汉;希伯来文化关联中论鲁迅在暴力面前的困境[D];兰州大学;2006年

4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5 何茂莉;来自民俗的创作与阅读[D];兰州大学;2008年

6 周宗伟;“高尚”与“卑贱”的距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富萍;巴地巫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何小容;略论先秦三峡巫文化[D];重庆大学;2011年

3 赵本凡;巫巴山地“巫盐”文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4 樊祥恩;巫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神秘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周龙;巫风弥漫的“小屋”[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海燕;巴地巫文化与《楚辞》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永远;《诗经》中的巫文化考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祖阳;论《左传》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学意义[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文婷;巫之魅力[D];河南大学;2009年

10 岳文立;巫文化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42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42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5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