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代朝鲜使臣与中国辽东

发布时间:2018-03-03 14:19

  本文选题:明代 切入点:朝鲜使臣 出处:《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的。明代朝鲜使臣与中国辽东是中朝关系史与东北史领域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明代朝鲜使臣与中国辽东进行研究。通过考察明代朝鲜使臣在辽东的活动,揭示辽东在中朝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五章。现按照行文顺序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论点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首先对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选题原因和价值进行了分析,接着对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作了述评,继而对创新点进行了总结。 第二部分,正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分两节,阐述了朝鲜对明朝贡概况。洪武二年(1369),明朝与高丽宗藩关系确立,自此开始了明朝与朝鲜王朝200余年的使臣往来。朝鲜使臣出使的任务有常贡与别贡。朝鲜使臣团一般由正使、副使、书状官、通事、医员、军官、子弟、押物、打角夫、押马等构成。使臣团的规模一般保持在30人左右。朝鲜使臣陆路往来明朝辽东段的路线为:渡鸭绿江后,经镇江城→辽阳→广宁镇→山海关。辽东贡道的路况也很复杂。既有自然地理状况,又有少数民族的影响。 第二章分三节,论述了朝鲜使臣与辽东地方官。辽东是朝鲜使臣赴京行程中重要的一站。朝鲜使臣在辽东要拜见辽东都司三员,接受宴请,办理入京的相关手续。朝鲜使臣与辽东地方官间的这些程序已为固定程序,其主要包括:辽东都司见堂仪、辽东宴请朝鲜使臣仪、辽东护送例。这些程序体现了明与朝鲜间的宗藩关系。朝鲜使臣在辽东也受到了辽东地方官的优礼。辽东地方官优礼朝鲜使臣主要与明朝中央“怀仁远人”、部分辽东地方官对朝鲜怀有深厚感情、朝鲜对明以诚事大有直接关系。辽东地方官优礼朝鲜使臣也产生了一系列效果。毋庸讳言,,朝鲜使臣与辽东地方官交往过程中,也存在部分地方官的索贿事件。索贿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有索贿程度重、索贿持续时间长、索贿形式多样。索贿在明中后期呈加剧之势。中朝两国对索贿也进行了相应处理。 第三章分三节,论述了朝鲜使臣与辽东官民的交往。朝鲜使臣与辽东官民的交往呈现多层次、全方位的局面。辽东地方官、儒家学人、普通百姓、僧侣、少数民族、学童等,均参与到与朝鲜使臣的交往互动中。朝鲜使臣与辽东地方官有礼尚往来的活动。朝鲜使臣行经辽东时,朝鲜使臣与辽东学人展开广泛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和诗、赠诗,饮酒畅谈,交流思想,是他们交往的主要内容。双方交往主动性高,交往地点也很灵活。他们的交往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的交往以友好互助为主,但也存在个别误解与不友好行为。 第四章分四节,论述了朝鲜使臣关注辽东社会。朝鲜使臣关注的经济内容主要有:辽东城镇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等情况。朝鲜使臣关注的政治内容主要有:辽东地方官与政令、辽东政治腐败。朝鲜使臣关注辽东军事的主要内容有:辽东防御工事与练兵教场、辽东边患、辽东边将。朝鲜使臣关注辽东文化的主要内容有:辽东崇佛重道、丧葬礼制。朝鲜使臣关注辽东社会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战略意图。 第五章分四节,论述了朝鲜使臣与辽东贸易。朝鲜使臣在辽东贸易非常活跃。无论朝鲜方面还是辽东方面,贸易参与者众多。贸易地点也不固定一地。贸易的形式主要分为自由贸易与征索贸易。朝鲜使臣与辽东贸易对朝鲜与辽东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结语部分主要是综合五章的内容,总结明代朝鲜使臣在中国辽东的活动。指出朝鲜使臣在辽东的活动,始终在宗藩关系及儒家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朝鲜使臣在辽东地区的活动是朝贡使行中重要内容,在中朝关系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应更多的关注朝鲜使臣在辽东的活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K3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元周;;朝鲜开港前中朝宗藩体制的变化——以《燕行录》为中心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詹杭伦;杜慧月;;《辽海编》与倪谦出使朝鲜考述[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健之;;朝洰停b0娗判的前途[J];世界知识;1951年29期

4 洪旗;;我看到的真朝鲜[J];东方养生;2006年13期

5 李训革;叶琳;;日本帝国主义强掳朝鲜人的真相[J];日本学刊;2008年01期

6 张杰;;后金时期满族与朝鲜的贸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张瑞田;;跨过鸭绿江 美国间谍船[J];美文(上半月);2010年06期

8 曹绍纬;;美帝挑dコ誓谡降囊跄盵J];世界知识;1950年01期

9 倩;;“战果优异”“收效甚微”[J];世界知识;1950年09期

10 ;世界大事日志[J];世界知识;195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志江;;一部研究清朝与朝鲜边界问题的力作——评李花子近著《朝清国境问题研究》[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王元春;;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的斗争和影响[A];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3 张文德;;中亚帖木儿王朝的来华使臣[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戴东阳;;关于晚清驻外使臣出身的地域分布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C];2001年

5 王宜胜;;朝鲜战争中的冲突管理问题分析[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6 李少一;;郭沫若与郑梦周[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7 金雄鹤;;论析中国共产党对朝鲜反日独立运动的认识——以“七七事变”前为中心[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8 张涛;;朝鲜人线粒体DNA多态性频率分布[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张涛;;朝鲜人群G1m(3)因子频率分布调查[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叶新民;;元代驿站的祗应制度[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和田春树 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荣誉教授 本报特约编译 杨晓天;局势紧张的总祸根在美国[N];世界报;2010年

2 裴军;日美韩强化三方合作对朝鲜施压[N];国防时报;2010年

3 本报专稿 周邦民;朝鲜对韩发动电子战?[N];世界报;2011年

4 记者 赵嘉鸣;金正日视察朝鲜人民军部队 朝谴责美韩将举行联合军演[N];人民日报;2006年

5 宫一栋;朝鲜人的政治和娱乐生活[N];新华日报;2003年

6 关诚;“海盗头子”训练韩国特工捕杀朝鲜船[N];国防时报;2011年

7 本报驻朝鲜记者 赵嘉鸣;朝鲜 人民军再立新功[N];人民日报;2003年

8 周晶璐;朝鲜人民下半年尝鲜3G手机[N];东方早报;2008年

9 记者 张顺;曹刚川会见朝鲜人民军边防代表团[N];解放军报;2006年

10 李有观 编译;美苏曾在朝鲜海域无声过招[N];中国国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喜涛;封贡关系视角下明代中朝使臣往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放;朝鲜与女真、满族诸政权关系变迁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3 郑信哲;在日朝鲜人历史及其现状研究[D];延边大学;2003年

4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燕杰;清朝前期与朝鲜边务交涉与合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毛吉康;近代朝鲜半岛中立问题研究(1882-1905)[D];复旦大学;2010年

7 金英兰;中国朝鲜族小说与在日朝鲜人小说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李根硕;朝鲜的中国想像与体验(从17世纪到19世纪)[D];北京大学;2012年

9 任方;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军事战略决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正玉;17-19世纪朝鲜对清贸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丹;近代中国人的朝鲜亡国著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董淋淋;清入关前与朝鲜间“刷还”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弛;1885-1894年间华商赴朝鲜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朴福兰;清朝封禁时期朝鲜人犯越事例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5 张生;晚清使臣与近代外交(1875-1911):话语转型与外交实践[D];苏州大学;2004年

6 陈文丽;试论美国对朝鲜托管政策的演变[D];延边大学;2010年

7 郑昌焕;预期理论视角下的朝鲜核政策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8 高飞;大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原因[D];内蒙古大学;2010年

9 刘颖;朝鲜粮食危机与国际社会的援助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10 张传磊;晚清驻外使臣与西方近代军事技术引进(1875-1895)[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613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61394.html

上一篇:两汉谶纬考论  
下一篇:魏晋道德问题研究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f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