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8-03-05 16:11

  本文选题:百世不迁 切入点:五世则迁 出处:《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有些学者对徽州宗族的祠堂神主递迁、祭祖种类、女祠建造目的和神主供奉所持观点 ,值得商榷。历史文献和社会调查证明 :一、朱熹《家礼》的祠堂规制 ,不论始祖抑或先祖的神主均“亲尽则迁”。明清时期宗祠神龛中 ,始祖及以下四世祖先神主、爵德兼隆神主、有功祠祖神主“百世不迁” ,其他支丁(不论长辈或晚辈 )的祖先均高、曾、祖、考四世设主 ,“五世则迁”。二、徽州宗族祭祖 ,从时令看主要有春祭、秋祭、冬祭 ,从祭祀场所讲有祠祭、墓祭和家祭 ,许多宗族成立的“会”是各种祭祀组织 ,不是“会祭”。三、徽州女祠是为男女生则异室、死应异寝而建 ,不是专为贞节妇女而设。除少数被剥夺入祠权利者 ,一般妇女的神主均可以进入女祠。
[Abstract]:Some scholars hold some opinions on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Huizhou clan, the types of ancestral worship, the purpose of building the female temple and the worship of the go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prove that: first, Zhu Xi's ancestral temple regulation of "Family Rites". In the shrin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ncestors and the following four ancestors, the Lord of Jue de and the Lord of Lung, and the deities of active ancestors, "never move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The ancestors of other branches (whether older or younger) are all high. Zeng, zu, Kao IV set up masters, and "five generations move away." second, Huizhou clans pay tribute to their ancestors. In the seasons, there are mainly spring, autumn, winter, and shrine sacrifices. For tomb sacrifices and family sacrifices, many clansmen set up "clubs" that are all kinds of sacrificial organizations, not "meeting sacrifices." third, Huizhou female shrines are built for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 different rooms, and death for different bedtimes. It is not designed for virginity women. Except for a few who are deprived of their right to enter the shrine, the gods of ordinary women can enter the shrine.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贞芳;徽州谱牒述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3 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与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吴媛媛;;明清徽州粮食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6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7 赵峗;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8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9 朱琳;明清徽州女子婚龄浅探——以地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10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高建国;聂高众;刘惠敏;;论绿色减灾[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2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蓝虹;中国土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制度经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4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海山;传统中国的契约:法律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5年

7 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福昌;生态·社会·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晓健;明清徽商典当业盛衰与现阶段我省典当业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蒋甲琛;晚清民国时期婺源茶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开邦;明清时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毛湛玉;广陵词人汪懋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海军;战后苏南“二五减租”的困境(1945-1949)[D];南京大学;2011年

6 钟乐;江西风景名胜区村落景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灵超;历史乡村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谢冬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管理者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卢书月;徽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高光;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D];安徽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英杰;;周代宗法制度辨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2 季家骥;;宗法今解——兼与杨宽先生商榷[J];学术月刊;1982年05期

3 吴浩坤;西周和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4 徐敏;孔子先世考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04期

5 晁福林;于薇;;论题:周代宗法制问题研究展望[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3期

6 邹远志;;论两晋礼家关于立宗资格的分歧[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叶九如;“五百年前共一家”靠得住吗?——谈古人的“以大父为姓”及封建宗法制度[J];远程教育杂志;1994年06期

8 蒋重跃;;周代的封国是否城邦——兼与希腊古典城邦的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陈恩林,孙晓春;关于周代宗法制度的两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10 李衡眉,张世响;从一条错误的礼学理论所引起的混乱说起──“礼,为人后者为之子”缘起剖析[J];史学集刊;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15709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5709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