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的鱼翅贸易

发布时间:2018-05-20 05:55

  本文选题:清代 + 鱼翅市场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摘要】: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国人“食鱼翅”之俗在先秦时期已具雏形,最迟在明代中期,鱼翅已为国人食用。明代后期,中国与东南亚的鱼翅贸易开始萌发,至清代,中国与东南亚的鱼翅贸易大规模展开。其时,上流社会群体对鱼翅之“味肥美”“长腰力”“补肾”等品性极为推崇。随着追求的增多,鱼翅的消费市场明显扩大。上自皇室,下至中产之家,无论国人、洋人,不管婚丧嫁娶、祭祖庆典,筵席所用,必有鱼翅。鱼翅消费区域亦由沿海渐至内地,由较大城市向城镇扩展。如此,清代中国市场对鱼翅之需求呈大幅增多之势。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东南亚鱼翅市场的开发,东南亚的鱼翅被大量引进。质言之,明朝中期以降的奢靡之风和国人食补理念的扩散和深入,是这一时期鱼翅贸易迅猛增长的主要动因。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food culture, the custom of eating shark fin has taken shape in the pre-Qin period, and by the middle of Ming Dynasty, shark fin has been eaten by the people of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shark f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began to germinate, and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shark fin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began on a large scale. At that time, the upper class of shark fin "taste fat," waist strength, "kidney" and other traits highly respec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pursuit, shark fin consumer market significantly expanded. From the royal family to the middle-class family, whether people, foreigners, regardless of marriage and funeral, ancestor celebrations, feasts, must have shark fin. Shark fin consumption areas from the coastal to the mainland, from the larger cities to urban expansion. In this way, the demand for shark fin in the Chinese market in the Qing Dynas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Huge market demand sti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hark fin market in Southeast Asia. In short, the extravagance of the mid-Ming Dynasty and the diffus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concept of food supplement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rapid growth of shark fin trade in this perio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分类号】:F752.9;K249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繁芝;;浅谈中国饮食文化的“四大天使”[A];庆祝北京食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论文集[C];1994年

2 谭志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A];食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5食文化与食品企(产)业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孟海棠;;创新与中国饮食文化[A];“自主创新推进上海食文化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孟海棠;;创新与中国饮食文化[A];上海食文化论文集萃(1996年—2006年)[C];2006年

5 满恒荣;吴美云;潘政苓;;弘扬中国饮食文化研制国际特色主食[A];庆祝北京食品学会成立十五周年论文集[C];1994年

6 徐峰;尹立;申荷永;;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刘朴兵;;略论苏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8 奚丽芳;吴昊;;20世纪以来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概论[A];饮食文化研究(2009年上)[C];2009年

9 姚伟钧;;北京奥运会与中国饮食文化传播[A];饮食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C];2007年

10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专家系列介绍之三 中国饮食文化无形遗产守护者[A];饮食文化研究(2006年第3期)[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庄建;为了心中的文化坚守[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

2 程小敏;中餐申遗是否要“高大上”?(上)[N];中国食品报;2014年

3 程小敏;中餐申遗是否要“高大上”?[N];中国食品报;2014年

4 陈立群;后非典时期要变饮食观[N];今日信息报;2003年

5 商报记者 吴颖 整理;专家呼吁出台国家美食促进战略[N];北京商报;2010年

6 程小敏;中餐申遗是否要“高大上”?(中)[N];中国食品报;2014年

7 高继民;详尽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成果与奥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1年

8 孙_";明年本市外语人口达到500万[N];北京日报;2007年

9 中华秦汉酒业集团总经理 张正春;好酒礼宴天下[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10 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 刘广伟;美食不应奢侈丰、稀为贵当止[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峰;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焱;论近世中西文化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之新变[D];江南大学;2008年

2 曾晖;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春英;民国时期中国饮食文化构成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臧迤;论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交际法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5 李琳;从功能论视角看中国饮食文化翻译[D];山西大学;2014年

6 范迪;“中国饮食文化演讲稿”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敬者;中国饮食文化申遗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闵霄霄;菜肴与宴请材料翻译实践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9 吴铭珊(GOH MIIN SHAN);“食”成语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10 李思奇;以摄影与手绘结合的形式进行绘本创作的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19134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9134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