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名辩思想的文化特征探析
本文选题:公孙龙 + 名辩 ; 参考:《人民论坛》2010年20期
【摘要】: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其恢弘气势和广阔内涵体现了赵人"慷慨悲歌"的文化气势,高度的思辩性体现了赵人敢于标新立异的文化风范,逻辑论证和语言分析的科学方法体现了赵人"设智巧"的文化风尚,对纯思维的反思与关注发扬了赵国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
[Abstract]:Gongsun long's thought of name debate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s grand momentum and broad connotation reflect the cultural momentum of Zhao people's "generous lamentations", and the high degree of deliberation reflects the Zhao people's innovative cultural demeanour. The scientific methods of logical argumentation and language analysis embody the cultural vogue of the Zhao people, and the reflection and concern of pure thinking carry forward Zhao's people-oriented cultural temperament.
【作者单位】: 邯郸学院;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红玉;;胡适别墨逻辑思想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吕庙军;;庄子《齐物论》新释——兼谈名道之辨[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宁;;“论”体文与中国思想的阐述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洋;;从《庄子》寓言成语看中国传统文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5 侯玉丽;;公孙龙与芝诺的历史命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年03期
6 何关峰;;对先秦逻辑思想范畴“名”再认识[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余维发;;论伍非百的正名思想[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史宁中;;论定义中的殊相与共相——公孙龙子《指物论》评析[J];古代文明;2009年01期
9 刘丽梅;;公孙龙名辩思想与古赵文化传统的渊源关系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黄克剑;;公孙龙“离坚白”之辩探赜[J];哲学研究;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勇;;先秦名家教育思想初探[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2 金勇;;先秦名家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孙基然;刘洋;廖世新;王晓明;;任脉名辩[A];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田立刚;;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看先秦名辩学的影响[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5 周山;;全祖望与《永乐大典》的利用及其影响[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程二行;;荀子的名学理论及其“用名三惑”通诂[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韩学本;;黑犬是犬,,白马非马及其他 先秦名辩学派三题[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8 王左立;;墨家辩学与逻辑[A];2001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1年
9 周云之;;周礼全先生与中国逻辑史研究[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10 宋文坚;;亚里士多德《论辩篇》和《墨经》比较研究[A];逻辑、语言与思维——周礼全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汉语不如德语富于思辨性吗[N];光明日报;2009年
2 江苏记者 陆丽云;思路开窍销路开阔[N];中国邮政报;2009年
3 彭致;“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揭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窦新颖;大学生版权保护主题辩论赛复赛成绩揭晓[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5 记者 符安平 通讯员 赖宪兴;遂溪法院PK麻章检察院[N];湛江日报;2008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汪学群;傅山诸子学说略[N];太原日报;2007年
7 方铭;战国诸子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N];中国文化报;2006年
8 王政;白马非马 况渠道乎?[N];电脑商报;2006年
9 海国林;变中生奇的傅山草书[N];中国商报;2006年
10 周到;涨跌的名实[N];证券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晴;20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媛;传统儒家教育观的方法论基础及其现代价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吴宪贞;学术文化视野中的《庄子》思辩之风[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宋启发;《孟子》散文论辩艺术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毛建军;郭祥正交游考述[D];郑州大学;2003年
5 李中来;“名”的语言哲学诠释[D];武汉大学;2003年
6 于霞;战国名实之辩的文化解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26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02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