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儒学与汉代禳灾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7 15:34
【摘要】: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始终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经治国更是成为汉代社会统治的一贯方略。汉代自然灾害频发,统治者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应对和消除灾害。禳灾便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而其思想来源却是儒家思想。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禳灾思想备受汉代统治者的青睐。 禳灾,是我国古代先民应对自然灾害的一种非科学、非理性的手段,也是古人与自然灾害长期反复博弈的产物。受神灵观念、自然崇拜等因素影响,围绕着预防或消除自然灾害的目的,人们企图借助于对神灵的祈祷、或对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进行控制而使自然界不再降下灾害,这种观念和行动的总体系就构成了禳灾制度。依据儒家天人感应思想,汉代人将所有被寄予禳灾功能的观念和方式都囊括到这种制度之下,这就是汉代的禳灾。汉代禳灾措施主要包括君主自谴、策免三公、出宫女、录囚、赦免、避正殿、雩礼等等,以期达到禳除灾害的目的。它适应了处于迷茫恐惧之中的各阶层人们求变的心理需求。 本文以历史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从禳灾起源、禳灾措施、禳灾特征等不同方面专门系统地考察儒学与汉代禳灾的密切关系。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论述了汉代禳灾起源的思想渊源。汉代禳灾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儒家的禳灾思想,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儒家禳灾思想为汉代禳灾提供了原始的理论依据。面对自然界的双重性,古人缺乏足够有效的了解。受神灵观念、自然崇拜等观念影响,人们希望通过对自然神进行祈祷崇拜而获得风调雨顺和免除灾异。 其次,考察了儒学对汉代禳灾措施的深刻影响。针对灾害频发的社会现实,在儒学独尊的前提下,两汉统治者将禳灾与国家政治紧密结合,推行了一系列体现儒家思想精神的禳灾措施。诸如体现天人感应的君主责己遣臣、改元;体现儒家仁政的赦免、录囚;体现儒家任贤纳谏的选举贤良、纳谏;体现儒家礼仪的雩礼、止雨礼、日食礼,等等。同时亦深刻探讨了各种具体禳灾措施对汉代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再次,揭示了依据儒家禳灾思想,汉代禳灾所形成的历史特征。汉代禳灾既求助于虚无缥缈的神灵,具有神秘性,又关注现实社会求诸己,具有现实性,是神秘性与现实性共存。汉代整个禳灾过程体现了官方性与民间性相结合的历史特征,而且禳灾还蕴含着浓厚的政治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双重特色。汉代禳灾措施的社会整合功能、政治教化功能、调适和联结社会关系的功能也突显出来。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向文;;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学说述略[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2 王勇;;楚帛书的宇宙观与古代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娟;;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忠宁;;传统和合思想中的“天命”与“道德”——以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5 如花;;读汉字,识中国 道 道可道,非常道[J];国学;2011年03期

6 闵祥鹏;;柳宗元与中唐的灾害新思维[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7 姚晓燕;于静之;;谈中国哲学的天人学说及其当代价值[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8 杨方方;;谶纬与汉代经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9 吴育清;;先秦汉宋时期儒家天人观思想的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闫春新;;萧望之的儒臣人生[J];文史知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汉代天人感应说略述[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侯西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神道设教”属性[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黄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4 任云英;张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思想解读[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侯西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神道设教”属性[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震云;;《春秋繁露》中的神学思想与汉代行政理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周云飞;;苏州民居色质释疑有感[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马晓彤;;中医理论的基本观念与方法[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曾庆雨;;“原儒”思想变异与晚明个性提倡[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立杨;文化脱水的病灶[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师 王保国;经学体系的崩解与魏晋士人个性的释放[N];文艺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朱凯 李冀;千年之后,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N];南京日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何爱国;要关注第三次国学思潮出现的误区[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何爱国;国学新思潮面面观[N];北京日报;2008年

6 彭曦;我读《汉书·五行志》[N];光明日报;2007年

7 潘海涛;天人合一与当代发展[N];贵州政协报;2001年

8 刘玲娣、叶秋菊;中国秦汉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N];光明日报;2002年

9 葛剑雄;莫让“争遗”成笑柄[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赵兴;董子的理论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玉周;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4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戴建平;魏晋自然观研究[D];南京大学;2001年

6 周晓露;西汉思想与政治[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9 潘秋平;《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宋娜;西汉官僚阶层伦理观念与社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辉;儒学与汉代禳灾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卫华;魏晋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向国;论天人感应到谶纬迷信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邱雪;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钟来全;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黄杰;“兆”的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7 祁向文;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伍小R,

本文编号:2228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228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b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