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汉代禳灾关系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祁向文;;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学说述略[J];兰台世界;2011年16期
2 王勇;;楚帛书的宇宙观与古代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娟;;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忠宁;;传统和合思想中的“天命”与“道德”——以董仲舒“天人感应”说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5 如花;;读汉字,识中国 道 道可道,非常道[J];国学;2011年03期
6 闵祥鹏;;柳宗元与中唐的灾害新思维[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7 姚晓燕;于静之;;谈中国哲学的天人学说及其当代价值[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5期
8 杨方方;;谶纬与汉代经学[J];华夏文化;2010年04期
9 吴育清;;先秦汉宋时期儒家天人观思想的发展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0 闫春新;;萧望之的儒臣人生[J];文史知识;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平;;汉代天人感应说略述[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2 侯西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神道设教”属性[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3 黄石;;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和谐观[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4 任云英;张峰;;中国古代人居环境思想解读[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侯西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神道设教”属性[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黄震云;;《春秋繁露》中的神学思想与汉代行政理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周云飞;;苏州民居色质释疑有感[A];2007中国民族和地域特色建筑及规划成果博览会、2007民族和地域建筑文化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马晓彤;;中医理论的基本观念与方法[A];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方平;;张弧《素履子》中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曾庆雨;;“原儒”思想变异与晚明个性提倡[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立杨;文化脱水的病灶[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师 王保国;经学体系的崩解与魏晋士人个性的释放[N];文艺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朱凯 李冀;千年之后,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N];南京日报;2010年
4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何爱国;要关注第三次国学思潮出现的误区[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何爱国;国学新思潮面面观[N];北京日报;2008年
6 彭曦;我读《汉书·五行志》[N];光明日报;2007年
7 潘海涛;天人合一与当代发展[N];贵州政协报;2001年
8 刘玲娣、叶秋菊;中国秦汉思想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N];光明日报;2002年
9 葛剑雄;莫让“争遗”成笑柄[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赵兴;董子的理论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玉周;汉代谶纬天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史婷婷;《太平经》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09年
4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戴建平;魏晋自然观研究[D];南京大学;2001年
6 周晓露;西汉思想与政治[D];湖南大学;2010年
7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9 潘秋平;《淮南子》医学思想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宋娜;西汉官僚阶层伦理观念与社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辉;儒学与汉代禳灾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卫华;魏晋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邓向国;论天人感应到谶纬迷信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邱雪;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钟来全;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黄杰;“兆”的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7 祁向文;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8 伍小R,
本文编号:2228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22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