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礼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Abstract]:Chinese ancient history and cultur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Europe.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that is,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is before, and the origin of nation is later. 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West Asia and North Africa came into being simultaneously, and the origin of man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nism had two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ceremony, the Taoism (value system) of Confucianis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
【分类号】:K2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池步洲;一衣带水 源远流长——《日本同中国的两千年》评介[J];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2 许倬云 ,陈书梅;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03期
3 郁式砚;;《法国文学史》上册[J];读书;1980年06期
4 汪向荣;;日本遣唐留学生[J];人民教育;1980年07期
5 胡沧泽;唐代中日关系发展原因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6 夏鼐;;楚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江汉考古;1982年01期
7 沈定平;中国古代思想与西欧启蒙运动的发展[J];世界历史;1983年02期
8 海潮;巴黎出版三种介绍中国的杂志[J];译林;1983年02期
9 张南;;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才流动[J];前线;1983年10期
10 林剑鸣;如何理解“文明”这个概念[J];人文杂志;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利田;;朱熹理学思想对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兼论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作用[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麦永雄;;关于文明的位移与磨合的思考[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周思源;;错误前提下的危险结论——评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卫藤沈吉;;日本人对于中国革命的两面性——其“光”与“影”[A];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5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江浙资产阶级[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6 郑冰清;;对图书馆员继续教育与提高素质的思考[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黄秀坤;;是非成败铸英雄——项羽和阿喀琉斯形象之比较[A];司马迁与《史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石兴邦;;粟作农业与中国文明的形成[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9 张秉伦;;栽培作物起源问题的证据和案例分析[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10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从粮食作物结构的演变看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的影响[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鸿宾;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曲冠杰;陶寺城址 转向文明社会的典型例证[N];光明日报;2000年
3 安平;“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N];光明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唐湘岳;重建中国历史解释体系[N];光明日报;2000年
5 武斌;发现梦中的香格里拉[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刑贲思;唯心主义的文明史观[N];学习时报;2000年
7 邹建一/文;炒股“知行合一”难[N];财经时报;2001年
8 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佟华龄;建设精品景区 促进旅游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1年
9 徐苹芳;先秦城市考古学第一本完备著作[N];中国文物报;2001年
10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计初;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2 白华;儒家礼学价值观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3 户晓辉;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0年
4 张自慧;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5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咏捷;孟德斯鸠、伏尔泰与中国[D];外交学院;2001年
2 袁眉;礼文化和汉语言系统[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郑方超;历史想象与文化重建[D];暨南大学;2002年
4 杭春晓;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5 万彩红;论先秦时代的生物保护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希红;魏晋士人重情风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韩兵;论汤因比晚期思想中的中国观[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彦龙;对汽车造型设计与文化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缪爱红;《左传》用《诗》与春秋时期思维的理性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黄正术;重新审视顾颉刚的古史“层累说”[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229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229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