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先秦师道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11-15 17:41
【摘要】: 本论文的主旨是探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师道。师道属于“天地君亲师”之一,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人的思想、教育影响极深。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急剧转型,传统价值不断丧失。此间出现的诸多教育问题,如师德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等,均与师道式微密切相关。可以说,研究师道有着必要的时代意义。同时学界有关师道的研究成果不多,我们有进一步拓展的可能。 已有学者指出,广义的师道包括为师之道,尊师之道和求师之道;狭义的师道即为师之道。我们认为,为师之道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而尊师之道和求师之道是社会客体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肯定。作为师道核心的为师之道,它所强调的教师主体性是指教师对其自身职业价值的自觉。这也正是师道的根本精神。 本文从思想史的方法和视角为出发点,从教师职业的渊源流变、教师职业的精神特质和师道仪规三个方面来探讨先秦时代的师道。具体而言: 首先探讨师道的主体——教师职业的渊源流变。我们认为,教师职业最早来自巫。从巫到后世普遍意义上的教师经历了“君师合一”、“官师合一”、“诸子私学”大致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毋庸置疑,教师继承并发展了巫的某些精神特质。而正是这些精神特质构成了师道的核心。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巫的特点来理解教师的为师之道。 第二部分,考察从巫演变而来的教师职业所肩负的价值自觉。在早期社会,作为沟通天人媒介的巫承担着维护社会信仰和价值观的使命。有学者指出,发端于“天地差序格局”的宇宙观和血缘性的社会伦理秩序即是当时基本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礼仪规范的逐渐完善,这一观念被披上了礼乐文明的外衣。同时,教师职业成为血缘性伦理秩序和礼乐教化的维护者。可以说,对伦理秩序的肯定和践行正是是师道的主要内容。巫的另一种特点在于不断践行的自我发觉。这一特点来自中国撒满式古巫“灵魂附体”的特质。李泽厚认为,古巫的这一特质随着“巫史传统”的理性化发展出了“诚”、“敬”等德性涵养的内容。这也恰恰正是教师职业的自觉品格。至此,我们说,教师从巫那里继承了两点突出的特质,其一对血缘性伦理秩序的维护和推崇,其二对“诚”、“敬”等德性的内心涵养和自觉。换句话说,它们也正是为师之道的两大内涵。 第三部分,梳理为师之道、尊师之道和求师之道的具体表现。师道即是一种教师精神也是一种社会气质。它不仅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发觉,也需要通过诸多礼仪规范来提升其权威性。先秦时代的师道仪规包括释典祭祀先师、南面之礼和束惰之礼等。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师道仪规逐渐丰富,保证了师道尊严的神圣性。 第四部分,评论近现代中国的师道问题。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运动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中的礼教文化。师道亦被当做封建残余受到知识阶层的猛烈批判。在他们眼中,“天地等差秩序”的格局被打破,“天地君亲师”的信仰被取代,教师从神圣的师道尊严上走下来,师道也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然而,师道是联系教育与社会的重要思想,它的混乱必然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我们认为,重建新时代的教师精神和继承师道传统并不矛盾,传统的师道依旧有其价值,决不能摒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涛;李杨;;教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J];杂文选刊(中旬版);2008年10期

2 周文昌;;网络时代大学教师何以为[J];大家;2011年14期

3 张丽珊;;驾驭压力塑造自我[J];大众心理学;2003年09期

4 胥兴春;张大均;;教师工作价值观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1年04期

5 黎君;;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意识[J];大众心理学;2003年05期

6 桓燕;;伦理学视野下的教师人格论[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7 田厚强;苏纪敏;刘冬冬;;物理大师费恩曼的教师情结[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钟乐江;;幸福地漫步在乡村小径上[J];江西教育;2011年17期

9 母春霞;;对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研究[J];大家;2011年17期

10 黄今;;吴宏聪 师道的传承[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琴;;教师职业枯竭研究综述[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鹏;高峰强;;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多层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史许福;;教师职业审美性的美学阐释[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4 蒋菊;;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历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曾庆雨;;论新时期的“师道尊严”[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安雪慧;;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与教学工作激励[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龙正喜;;试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中卷)[C];2012年

8 汪灏;;《师说》的语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沈t,

本文编号:2333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33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9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