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呈现与著述转移:魏晋集解的学术新变
[Abstract]:Set solution is a new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It originated from he Yan's Analects of Analects. Wei Zhao's interpretation of Guoyu promoted the evolution from Confucian classics to historiography, and Jin cautery completed this process in the form of high standard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It is the pioneer of the book to transfer from the annotated book to the writing. There are "the explanatio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Classic" and "the discussion of the mourning dress" and "the important works of the Collection of Classics and Books". Yu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du Bei in the study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Li". The collection of article flow i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poetry and prose, which not only embodi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thod of collection interpretation, but also develops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good essay". It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t solu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湖南省社科联课题“文运推移与先唐文集演进”(XSP17YBZC118)
【分类号】:K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马银琴;;子夏的思想特征及其家学渊源[J];文学评论;2016年01期
2 吴承学;何诗海;;从章句之学到文章之学[J];文学评论;2008年05期
3 邱锋;;范宁及其经学成就[J];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昌盛;;史学呈现与著述转移:魏晋集解的学术新变[J];求索;2017年05期
2 王章才;;论魏晋六朝时期的“篇”与“单篇意识”[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7年02期
3 陈庆祝;;金圣叹“文法”论探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吴承学;李冠兰;;命篇与命体——兼论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发生[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1期
5 马玉珍;;西汉至唐《左传》的传播和研究评析[J];求索;2013年06期
6 王倩;;汉代写作教育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黄燕强;;“文辞”、“文学”与“文章”的由来[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1期
8 刘挺颂;;析《毛诗正义》对《诗经》的文学解读[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9 何诗海;;刘咸p樀奈奶骞奂捌溲跏芬庖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唐元;;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0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培华;;“君子儒”与“小人儒”新诠[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马银琴;;子夏居西河与三晋之地《诗》的传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刘红霞;罗祖基;;子夏之“小人儒”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吴承学;李晓红;;任f 《文章缘起》考论[J];文学遗产;2007年04期
5 刘毓庆;郭万金;;子夏家学与《诗大序》——子夏作《诗大序》说补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裴传永;论子夏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从《史记·孔子世家》"六艺"的本义说起[J];中国哲学史;2005年01期
7 杨权;《白虎通义》是不是章句[J];学术研究;2002年09期
8 吴承学;生命之喻──论中国古代关于文学艺术人化的批评[J];文学评论;1994年01期
9 陈邦怀;;永盂考略[J];文物;1972年11期
10 唐兰;卜辞时代的文学和卜辞文学[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茂泽,徐怀;同情的了解:现代中国的诠释方法[J];人文杂志;2000年06期
2 唐逸;文化研究方法论[J];学术月刊;1998年02期
3 谢晖;诠释方法──通向法律的真理之路[J];学习与探索;2001年05期
4 曾军;;从《缁衣》的三种文本看“引《诗》释礼”的诠释方法[J];江淮论坛;2007年04期
5 袁晓晶;;由“一贯”释义看《北溪字义》的诠释方法[J];船山学刊;2013年01期
6 朱汉民;实践-体验:朱熹的《四书》诠释方法[J];中国哲学史;2004年04期
7 李沈阳;;范仲淹《易义》对《周易》的诠释方法[J];滨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赵中国;;程颐易学诠释方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包佳道;;杨时诠释方法的三大特点——以释“中”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10 王芸;;韩非《解老》、《喻老》诠释方法论[J];文教资料;2013年3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康宇;南北朝经学风格各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玉t,
本文编号:2346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4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