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近代日本汉学家重野安绎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5 17:00

  本文关键词:近代日本汉学家重野安绎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重野安绎(1827-1910),近代日本汉学界、史学界之重镇;日本明治时期“汉文三大家”之首;日本首位“文学博士”。在近代日本西风日炽的背景下,重野安绎为维持明治时期汉文文运作出了巨大贡献。本论以重野安绎的史学理念、汉学观、以及与中国人的交往为主体,通过对其史论、汉文文集、汉诗等材料的挖掘、整理、分析,以期展现身处近代日本欧化大潮中重野安绎毕生力持“汉化日本”之主张。 作为近代日本实证史学之嚆矢,学界先学们对于重野史学观的探讨与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对于重野的治史理念,至今却鲜有论及。第一章通过追溯重野安绎从萨摩藩校、昌平黉的学术三变到其史观确立的过程,以明晰其治史理念。明确重野安绎的治史理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其隐藏在“西方实证”外衣下的封建名分观,此亦即重野所主张史学上的“汉化日本”。 作为“明治硕儒”,身处在西风劲吹的明治时期的重野安绎对于当时日本文坛乃至思想界一味追求西化、视汉文为草芥的现象急声呼吁“支那不可辱”、“汉文不可废”。因此,论文第二章将从重野的汉学认识、汉学教育、汉学致用三方面重现其“汉字不可废”、“学贯东西”、“和魂汉才”之汉学观。概言之,此章亦为重野主张文化上的“汉化日本”。 基于以上立场,重野安绎与清廷驻日外交官、晚清文人们进行了经年累月的文化交流。第三章综观重野与晚清文人的论文吟诗、笔谈切磋,通过以重野为代表的日本汉学家与清朝外交官、文人的诗文唱和再现中日交流史上汉文学的第四次高潮期,这不但有益于我们深刻体悟近代中国外交使团在东瀛这块异域舞台,演绎了何其绚丽多彩的文化交流戏曲,亦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近代中日文人的同文同种之情与互动实况。 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得出贯穿重野安绎以上主张的思想内核为“汉化日本”。虽其持论最后淹没在明治“欧化日本”的大潮中,但他的主张对时人重新正确认识汉字文化在中日交流中的地位以及重新定位汉字、汉文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意义非常。
【关键词】:重野安绎 治史理念 汉学观 中日交流 汉化日本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07.8
【目录】:
  • 摘要2-4
  • 要旨4-6
  • 目录6-8
  • 绪论8-16
  • 第一节 重野安绎简介8-10
  •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先行研究10-16
  • 第一章 重野安绎的治史理念16-30
  • 第一节 史观初成——昌平史论16-19
  • 第二节 治史理念——予夺褒贬19-23
  • 第三节 取范西洋——“东洋道德,西洋艺术”23-30
  • 第二章 重野安绎的汉学观30-44
  • 第一节 汉学认识——内修外达31-37
  • 第二节 汉学教育——学贯东西37-39
  • 第三节 汉学致用——和魂汉才39-44
  • 第三章 重野安绎与中国人的交往44-77
  • 第一节 “诗史儒友”黄遵宪44-53
  • 一、文事、民俗、学术交流44-49
  • 二、持平之论、从谏如流49-53
  • 第二节 “灵犀挚友”王韬53-63
  • 一、相见恨晚、纵谈天下53-60
  • 二、文人兴趣、鸿雁往来60-63
  • 第三节 “诗文雅友”黎庶昌63-71
  • 一、以诗会友、深情厚谊63-70
  • 二、同文同种、共御外辱70-71
  • 第四节 “汉粹笔友”章炳麟71-77
  • 结论77-79
  • 参考文献79-83
  • 附录83-86
  • 后记86-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宝平;;甲午战前中国驻日翻译官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5期

2 张经纬;;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史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3 薄培林;;东西文明碰撞中的明治日本文人——中村敬宇的中国观与汉学观[J];唐都学刊;2009年06期

4 乔治忠;;论中日两国传统史学的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2006年01期

5 王宝平;;黎庶昌东瀛访书史料二则[J];文献;2004年04期


  本文关键词:近代日本汉学家重野安绎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94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