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鲁文化与晋文化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3:04
本文关键词:春秋战国时期鲁文化与晋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 本文论述先秦时期两种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鲁文化与晋文化,它们都根植于西周文化的母体,与所封之地的文化相融合,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构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各种地域文化异彩纷呈。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时期,而且先秦时期的地域文化呈现了由多元向一体转化的特征。从学术文化的角度讲,各种学派互相争论,互相交流,也是通过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进行的。受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限制,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薄弱,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存在。周初大分封,形成了许多诸侯国,地域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的封国制度相联系,形成了以封国疆域为地理环境,以殖民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为特点的新地域文化。其中鲁文化、晋文化就是典型代表。本文将先秦鲁文化和晋文化加以比较研究,考察他们同源异流的发展过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文化发展“并列—渗透—融合”的规律。 文章分五个部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鲁文化和晋文化进行比较和研究。前言讲述先秦时期中华地域文化存在的客观性,论证比较的可行性,分别定义了鲁文化与晋文化。第一章讨论鲁文化与晋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第二章探讨了鲁、晋两国文化发展的不同道路,主要从两国对西周宗法制继承的多寡、对周礼的不同态度,在价值观上的不同点进行比较。第三章总结鲁、晋文化特征的不同:鲁文化在政治上是典型的宗法贵族制,晋文化则率先突破宗法制,走上了小宗继承王权的道路;鲁文化对礼治的继承,晋文化孕育了法治的成长,并大规模的变法;鲁文化好学重道,晋文化务实功利。第四章论述鲁、晋文化对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起的互补作用。结语部分论述两种文化在中华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性,以及研究它们所能获得的启发。 本文主要从地域文化研究的角度,对“鲁文化”和“晋文化”这两个典型作比较研究,归纳他们各自的文化特点,揭示多元性的地域文化向一体化的大一统文化转换的进程。
【关键词】:鲁文化 晋文化 宗法制 礼治 法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2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3
- 第一章 鲁、晋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13-25
- 一、鲁、晋文化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13-18
- (一) 鲁国疆域及自然地理环境13-14
- (二) 晋国疆域及自然地理环境14-18
- 二、鲁、晋文化所处的人文环境18-25
- (一) 鲁国所处的人文环境18-21
- (二) 晋国所处的人文环境21-25
- 第二章 鲁、晋文化不同的发展道路25-41
- 一、鲁国和晋国对宗法制继承的不同25-28
- (一) 鲁国对宗法制度的恪守25-26
- (二) 晋国对宗法制的破坏26-28
- 二、鲁国和晋国对周礼的不同态度28-33
- (一) 鲁国遵守礼仪之邦28-30
- (二) 晋国率先变法的国家30-33
- 三、鲁国和晋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取向33-41
- (一) 鲁国重视礼乐制度,史学发达,崇尚道德33-36
- (二) 晋国追求功利霸业,以农业为基础,讲求务实36-41
- 第三章 鲁文化与晋文化特征的异同41-63
- 一、宗法制与非宗法制41-45
- (一) 春秋时期鲁国政体基本是宗法贵族制41-43
- (二) 春秋时期的晋国率先打破了宗法制度43-45
- 二、礼治和法治45-59
- (一) 鲁国与礼治46-49
- (二) 晋国与法治49-59
- 三、道义与功利59-63
- (一) “好学重道”的鲁国社会风尚59-61
- (二) “急功近利”的晋国之俗61-63
- 第四章 鲁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互补作用63-73
- 一、鲁文化和晋文化的学术思想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63-66
- 二、鲁、晋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66-69
- 三、 两种文化的互补对中华文明构建的影响69-73
- 结语73-75
- 参考文献75-78
- 古籍75
- 学术专著75-76
- 论文76-78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78-79
- 后记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志民;从《诗经·齐风》看齐文化[J];东岳论丛;1990年02期
2 李学功;洙泗之学与西河之学——孔子殁后的儒家道路[J];齐鲁学刊;1991年04期
3 李孟存 ,常金仓;范宣子刑书探微[J];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4 谭良春;先秦诸子的人文思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刘海年;;文物中的法律史料及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05期
6 王玉哲;殷商疆域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点”和“面”的概念[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婵;《诗经·国风》与周代齐、晋、秦地域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 巩洁;先秦燕赵文化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971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9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