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元代封赠制度三题

发布时间:2017-08-16 08:04

  本文关键词:元代封赠制度三题


  更多相关文章: 封赠 元代 品官制度


【摘要】:在政治制度史的大部分研究主体中,封赠只是一个不甚起眼的小制度。从宏观的角度看,封赠制度自汉代确立以来,制度本身虽有一致性,但是不同的朝代各有不同的面貌。《元史》及《元典章》对封赠制度均有记载,作为元代官僚制度史的一环,亟须进行梳理与概括。而目前学界似只有一篇文章略有涉及元代封赠制度,全面具体的研究尚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封赠问题仍是古代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而元代尤甚。通过考述元代封赠,亦可把握封赠制度在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在制度史的层面上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主要包括封赠的制度化过程、施行情况与封赠的意义。元代封赠经历数次反复才最终确定,其在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至顺帝,五个阶段的面貌不甚相同。施行的程序,大体可分为申请、宣敕、焚黄祭祀三个过程,且不同的族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掌握封赠权力的统治者而言,封赠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恩方式,是一种统治手段;对获得封赠的品官来说,封赠更大意义上是孝道的实现与张扬,而这两种角色间的互动,心照不宣的默契,恰是封赠意义实现的方式。在封赠制度演变上,元人对封赠制度的最大贡献是正式将封赠与品官系统连结起来,顺应了前代封赠制度的潜在脉络,其主要内容又被明代所继承。从这一点来说,元代封赠制度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进程中,兼具独创性与延续性。
【关键词】:封赠 元代 品官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1;K24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2
  • 0.1 “封赠”概念的界定8-9
  • 0.2 相关研究动态及论文的选题意义9-11
  • 0.3 文章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11-12
  • 第1章 元代封赠制度化过程12-51
  • 1.1 世祖朝:至元二十二年的意义12-18
  • 1.2 成宗朝:守成之朝18-23
  • 1.3 武宗朝:推恩封赠制度化艰难的第一步23-29
  • 1.4 仁宗朝:几度反复的定制29-41
  • 1.5 英宗至顺帝41-51
  • 第2章 元代封赠制度的施行51-91
  • 2.1 品官封赠程序51-68
  • 2.1.1 申请审核机制51-57
  • 2.1.2 宣敕57-60
  • 2.1.3 焚黄祭祀60-68
  • 2.2 特例封赠68-86
  • 2.2.1 僧道封赠68-71
  • 2.2.2 宦者封赠71-72
  • 2.2.3 妇女封赠72-83
  • 2.2.4 本生父与过继子83
  • 2.2.5 致仕封赠83-86
  • 2.3 封赠在书写上的族群差异86-91
  • 第3章 元代封赠制度的意义91-101
  • 3.1 封赠在元代的意义91-98
  • 3.1.1 把王朝的根在中原扎得更深91-94
  • 3.1.2 激劝人做忠孝的好勾当94-98
  • 3.2 元代封赠的继承性与延续性98-101
  • 结语101-103
  • 参考文献103-108
  • 致谢108-1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东方;;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J];考古学报;2006年01期

2 李治安;论元代的官吏贪赃[J];南开学报;2004年05期

3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域变化的意义[J];历史研究;2004年01期

4 雷炳炎;;清代异姓世爵世职封赠的阶段性变化及其特征[J];求是学刊;2006年03期

5 赵文坦;忽必烈早期与汉族士人关系考察[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徐乐帅;;中古时期封赠制度的形成[J];唐史论丛;2008年00期

7 王永平;;唐代道士获赠俗职、封爵及紫衣、师号考[J];文献;2000年03期

8 张桥贵;赵慧生;;道官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04期

9 姜汉椿;封赠谥[J];咬文嚼字;2001年03期

10 屈文军;元代的百官集议[J];中国史研究;2000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伟庆;元代致仕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赵东琳;两宋王朝的西南少数民族封赠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82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82138.html

上一篇:明代西宁卫研究  
下一篇:曹魏御史台考述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