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曹魏御史台考述

发布时间:2017-08-16 08:26

  本文关键词:曹魏御史台考述


  更多相关文章: 曹魏 御史台 监察制度 监察官


【摘要】: 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中央御史台为主要监察机构的封建监察体系在这一时期里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尤其是曹魏的监察制度,继承了汉代之精华,奠定了隋唐时期中央监察制度的基础,其开创了一套以中央御史台为主要机构的“主体型”监察系统和一套以“政治特务”型监察官为主的“补充型”监察系统,这两大监察系统同时并存的监察体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曹魏中央御史台在延续了秦汉御史监察体系优点的同时又有了创新,如御史中丞负责制更加完备;设置殿中侍御史,加强殿内纠察,开创了隋唐时期御史台殿院制度的先河;置三台五都侍御史和治书执法,扩大了监察区域、提高了监察层面,增强了监察效能;置禁防御史以加强纠举宫内不法之事;以三国时期曹魏御史台独立为起点.,中国古代的监察系统摆脱了行政权力的束缚,发展成为独立的中央监察机构,并开始享有独立的监察权,中央监察制度更加完善,这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飞跃。 曹魏御史台在惩治不法官员、改善吏治、维护中央集权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曹魏所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战争频繁的历史大环境下,其中央监察体系也有一些弊端,如在最高当权者的支持下,政治特务型监察官的行为猖獗,肆无忌惮对文武百官实行政治迫害,使御史台监察官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导致两大监察系统权力的严重失衡。另外曹魏统治者对一些性格耿直、直言敢谏的监察官的打击,也削弱了抑制官场不良风气的有生力量,很容易使其他监察官失去严格执法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官员的不法行为往往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曹魏御史台官署的机构设置、名称演变以及台内监察官的三种类型,作图分析了诸监察官之间的联系,并以列表格的形式对御史台诸监察官的设置人数、官品、禄秩等情况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澄清了曹魏御史台台主为御史中丞,而非御史大夫。通过列图表的形式探讨了曹魏御史中丞的简单情况,并以曹魏校事、宫正鲍勋为切入点分析了曹魏御史中丞的监察缺位的原因;第三部分讲述了曹魏治书侍御史与治书执法,列出图表重点分析了治书侍御史,同时分析了由台内监察官衍生出的督军粮监察官即外置型监察官的情况;最后一部分讨论了曹魏的侍御史,重点分析了曹魏不同类型的专职侍御史,并对以往学者的相关结论提出看法。
【关键词】:曹魏 御史台 监察制度 监察官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6.1
【目录】:
  • 内容提要4-6
  • Abstract6-11
  • 前言11-14
  • 1 曹魏御史台官署考述14-24
  • 1.1 官署名称考辨14-16
  • 1.2 御史台监察官考辨16-24
  • 1.2.1 御史台监察官的三种类型17-19
  • 1.2.2 曹魏御史台监察官的基本情况19-24
  • 2 曹魏御史中丞考述24-42
  • 2.1 御史大夫非曹魏御史台台主24-27
  • 2.1.1 曹魏御史大夫存在时间极短24-25
  • 2.1.2 曹魏御史大夫无监察权25-27
  • 2.2 曹魏御史中丞台主地位的巩固27-31
  • 2.2.1 曹魏御史中丞负责制的进一步巩固28
  • 2.2.2 曹魏历任御史中丞简析28-31
  • 2.3 曹魏御史中丞的监察缺位及其原因31-39
  • 2.4 衍生型监察官考辨39-42
  • 2.4.1 督军御史中丞40-41
  • 2.4.2 御史中丞尚书41-42
  • 3 曹魏治书侍御史与治书执法考述42-50
  • 3.1 治书执法与治书侍御史职官考42-45
  • 3.2 外置型监察官考辨45-50
  • 3.2.1 监察官督军粮的制度化45-46
  • 3.2.2 对曹魏监察官督运军粮的补充说明46-50
  • 4 曹魏侍御史考述50-60
  • 4.1 曹魏部曹侍御史职官考50-52
  • 4.2 曹魏专职侍御史职官考52-55
  • 4.2.1 殿中侍御史52-53
  • 4.2.2 禁防御史53-54
  • 4.2.3 五都侍御史54-55
  • 4.3 对曹魏置"三台"侍御史的疑问55-60
  • 4.3.1 曹魏无都水台侍御史55-56
  • 4.3.2 曹魏无符节御史56-60
  • 余论60-62
  • 参考文献62-65
  • 作者简介65-66
  • 致谢66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丽娜;两晋中央监察官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82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82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4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