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土司制度渊源发展研究的十个问题
本文关键词:关于中国土司制度渊源发展研究的十个问题
【摘要】:在土司制度"渊源"、"发展"及"衰落"历程基础上,首次集中讨论了中国土司制度的十个问题。本文认为,土司制度目的是稳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设置四种类型的土司也是围绕这一目的。土司制度的社会基础是奴隶制和农奴制,核心与实质是土民与土司的依附性,根本是土兵。土司制度鼎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清代"改土归流"实际上是变土司地区的奴隶主和农奴主专政为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过程。与西南土司制度相"异"的是明王朝版籍内的东北边外土司,它是经过朝廷遣官"招谕"、少数民族首领入京进贡输诚后才授予土司官职的。研究土司制度的意义就在于"存史"和"资政",总结历朝历代施行土司制度的经验教训,为新时期制定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和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土司制度 渊源发展 研究 十个问题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明代土司政治文化研究》(批准号10BMZ01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诰词谕诣宦谱家谱整理研究》(课题编号XMZ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西南边疆项目”《土司制度与西南边疆治理研究》(课题编号B10007) 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化解中心与边缘冲突治国方略的递变及成效考评——以五溪地区地方势力兴衰为例》(06YB85) 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科研课题《中国土司学史》(2012062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7;D691.42
【正文快照】: 中国土司制度,就是封建王朝任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小首领世袭官职的制度。中国土司制度的“渊源”、“发展”及“衰落”,大致是这样:滥筋于秦汉。秦时,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置“道”l’];汉时,,对边疆少数民族(部落)归降而设置“属国”[2]。这是“设置”的起源。萌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凤鸣;我国早期矿产史料研究初探[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邹莉莉;;20世纪80年代以来均田制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渠红岩;吴敏;;古代的桃文献史料与当代的桃文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4 吴晓琴;汤勤福;;略论《通鉴》隋纪部分对史源的删省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钟书林;;《后汉书》研究史概述[J];唐都学刊;2009年02期
6 朱汉民;湖南的书院学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王海龙;美国当代汉学研究综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陈业新;司马迁天人观的多重性及其原因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吴凤鸣;我国早期矿产史料研究初探(续)[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谭继和;巴蜀文化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四川文物;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兵;《洪范》诠释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成丽;中国古代官吏管理若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戴少娟;高岐与《福建市舶提举司志》[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3 贾霄锋;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小芹;《汉书·艺文志》文献学价值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张静;《资治通鉴》(三国部分)的史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701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01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