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京兴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2:10
本文关键词:辽中京兴衰研究
【摘要】: 辽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从辽代开始东北地区开始普遍接受中原经济与文化。城市作为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典型表现形式,在辽代也有自己的特色。辽代实行五都制,相比较其他四都,辽中京作为新建的草原之城更能代表辽代历史发展的水平与特色。中京自辽中期兴建之后,到明朝永乐年间消亡,其经历了一个由兴建、繁盛到逐渐衰败的过程。城市地位与城市兴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辽中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地位的发展变化相应的引起城市形态和建筑形制的变化。本文就对古都城市在由兴到衰的过程中城市地位变化与城市规模及布局的关系做一探讨。 第一章:辽中京的兴建。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从契丹族与奚族的关系及辽与宋政治往来的需要来分析中京城兴建的原因。并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简要分析其建城的自然条件。 第二章: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四方面论述中京城的繁盛。通过四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清楚的认识中京在辽代城市中的地位,及其对辽代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依靠考古发掘报告可知,辽中京的城市布局完整、规模宏大及建制比较完备。进而论述古都的地位与城市繁盛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第三章:重点论述辽中京在金、元、明这段时期内的衰落变化,阐述其衰落引起的城市规模和布局的变化。并简要分析衰落的原因。 本文从历史城市地理的角度出发,以城市地位变化与城市兴衰之间的关系为主线,以城市兴衰带给城市建制、规模布局上的变化为主要内容,结合古都学及考古学相关知识理论,探讨辽中京兴衰的过程。
【关键词】:辽中京 城市兴衰 城市地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6.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8
- 引言8-11
- 一、选题缘起8-9
- 二、研究现状9-10
- 三、研究方法10-11
- 一、辽中京的兴建11-17
- (一) 辽中京兴建的原因11-14
- 1. 契丹族控制奚族的需要11-13
- 2. 与北宋外交的需要13-14
- (二) 中京地区建城的自然优势14-17
- 二、辽中京的繁盛17-31
- (一) 辽代中后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地17-19
- 1. 辽代中后期政治中心向中京的转移17-19
- 2. 军事重地19
- (二) 全面发展的经济都会19-23
- 1. 辽国的交通枢纽20-21
- 2. 经济的全面发展21-23
- (三) 兼容并包的文化之城23-25
- (四) 辽中京的城市规模与布局25-31
- 1. 宫殿、官署26-27
- 2. 坊、市区27-28
- 3. 马面、城墙与角楼28-29
- 4. 佛教建筑29-31
- 三、辽中京的衰落31-38
- (一) 辽中京衰落的表现31-35
- 1. 由盛转衰的金代北京城31-33
- 2. 继续衰落的元代大宁路33-34
- 3. 逐渐废弃的明代大宁卫34-35
- (二) 辽中京衰落的原因35-38
- 1、政治地位的变化36
- 2、自然灾害36
- 3、战争36-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后记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荪;东北内蒙地区金代之政区及其城市发展[J];史学集刊;2005年03期
2 承德地区文化局辽驿调查组;;辽中京至南京口外驿道调查[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1期
3 傅熹年;;试论唐至明代官式建筑发展的脉络及其与地方传统的关系[J];文物;1999年10期
4 杨忠谦;辽代的拜日风俗及文化解读[J];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02期
5 张国庆;生态环境对辽代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J];文史哲;2003年05期
6 胡廷荣;辽中京至广平甸捺钵间驿馆考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01期
7 韩茂莉;辽中京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J];中国史研究;1999年03期
8 李锡厚;;辽中期以后的捺钵及其与斡鲁朵、中京的关系[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1年00期
9 李义;胡廷荣;;辽中京大定府别称白,
本文编号:7102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1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