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汉孝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0:26

  本文关键词:两汉孝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两汉 孝道 孝治 儒家


【摘要】:两汉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倡导在全国都要以“孝”为本,使原本属于道德范畴的孝上升到国家层面,成为一种政治理念,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两汉孝治文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的观念,,早在殷商时代已经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赋予孝更为丰富的内涵。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基于“道法自然”、“无为无欲”的基本原则,主张抛开礼孝的外在形式而注重父子间的情感沟通,追求一种纯真自然之孝。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从人性恶的角度出发,否认孝存在的意义。在孔子的“仁”学理论中,孝悌是其立足点,力图以此达到“博施于民”的境界。曾子则将孔子的“孝”推广到放诸四海皆准的地步,大大地扩充了孝的内涵,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并将孝融入到仁政之中,将孝的内涵延伸到对君主和国家的忠。 自西汉武帝起,儒家学说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思想家提出了以天为孝、忠孝合一的孝治观念,并用阴阳五行来解释孝是“天经地义”的,从而形成了系统的孝治理论。东汉时期,孝走向神学化。《白虎通》极力渲染君权的神圣,要求人们对君、父绝对服从。忠孝同质的理论尽管有助于维护皇权统治,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引起了君父先后问题的讨论。这样,原本忠孝一体、并行不悖的儒家修身原则,在古代官员仕宦实践中,就存在着严重的伦理缺陷。 两汉统治者非常重视孝治的实践,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贯彻孝治方针。在选官用人上,以孝悌为主要标准之一;提倡尊老,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养老、敬老体系。在法律上,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奖惩办法来保证孝治的实施。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孝的教育,《孝经》成为通行教材,并设立专门官吏对百姓进行孝道教育。 两汉政府极力推行孝治,一方面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另一方面也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两汉推行孝治确实起到了维持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力图培养顺民、忠臣,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并产生了愚孝等极端行为,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消极影响。
【关键词】:两汉 孝道 孝治 儒家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1;K2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2
  • 1.1 选题缘由8
  • 1.2 学术史梳理8-10
  • 1.3 相关概念界定10-11
  • 1.4 研究方法和意义11-12
  • 第2章 先秦孝道思想溯源和两汉孝治思想12-30
  • 2.1 先秦孝道思想概述12-19
  • 2.1.1 道家孝道伦理12-14
  • 2.1.2 法家孝道伦理14-16
  • 2.1.3 儒家仁孝理论16-19
  • 2.2 西汉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形成19-24
  • 2.2.1 孝成为治国思想的背景19
  • 2.2.2 董仲舒孝治思想19-23
  • 2.2.3 石渠阁会议中关于孝的阐述23-24
  • 2.3 东汉以孝治天下思想的发展24-30
  • 2.3.1 《白虎通》关于孝治的论述25-27
  • 2.3.2 君父先后问题的讨论27-30
  • 第3章 两汉孝治实践30-45
  • 3.1 政治措施30-36
  • 3.1.1 以孝作谥30-31
  • 3.1.2 “举孝廉”的选官措施31-33
  • 3.1.3 奖励孝子与尊老、养老政策33-34
  • 3.1.4 孝子传的出现34-36
  • 3.2 引孝入律36-40
  • 3.2.1 亲亲得相首匿36-37
  • 3.2.2 宽宥复仇37-38
  • 3.2.3 无子听妻入狱38-39
  • 3.2.4 惩罚不孝39-40
  • 3.3 教育措施40-45
  • 3.3.1 皇室重视孝的教育40-41
  • 3.3.2 普通家庭重视孝的教育41-42
  • 3.3.3 《孝经》成为通行教材42-43
  • 3.3.4 设置专门官吏进行孝的教育43-45
  • 第4章 两汉孝治评析45-54
  • 4.1 两汉实行孝治的原因45-49
  • 4.1.1 选择孝治是两汉吸取秦亡教训的结果45-47
  • 4.1.2 小农经济是两汉实行孝治的经济基础47-48
  • 4.1.3 宗法制和“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是两汉实行孝治的政治基础48-49
  • 4.2 两汉孝治的作用和影响49-54
  • 4.2.1 当时的作用49-52
  • 4.2.2 对后世的影响52-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目录55-5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8-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克尧;论汉代的以孝治天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庞天佑;汉初思想家的历史反思[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彭卫;论汉代的血族复仇[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4 钟克钊;孝文化的历史透视及其现实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5 肖群忠;论“孝”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6 郭沫若;;武威“王杖十简”商兑[J];考古学报;1965年02期

7 杨爱民;试论西汉初期儒学的复兴[J];昆明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8 孙筱;汉代“孝”的观念的变化[J];孔子研究;1988年03期

9 郝虹;东汉儒家忠君观念的强化[J];孔子研究;2000年03期

10 侯欣一;孝与汉代法制[J];法学研究;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945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45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9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