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尉迟敬德形象传播微探

发布时间:2017-10-03 09:17

  本文关键词:尉迟敬德形象传播微探


  更多相关文章: 尉迟敬德 历史叙事 形象 传播


【摘要】:尉迟敬德从历史的一员武将到今天人们熟知的门神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其形象发生了诸多改变。论文通过尉迟敬德唯一留存的《谏亲征高丽疏》和史料中关于尉迟敬德的记载,概况分析了自我叙事及历史叙事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特征:深谋远虑、骁勇善战、忠贞不二、率性鲁莽,并对其有争议的籍贯进行考辩,得出尉迟敬德为朔州鄯杴人的结论。 基于尉迟敬德形象生成的历史语境,论文通过整理分析唐初轶事小说、元明戏剧、明清小说,对文学史中的尉迟敬德形象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归纳了尉迟敬德文学形象对史料的继承和发展的几个方面,即后世小说始终围绕尉迟敬德骁勇无敌、忠贞不二、率性鲁莽进行反复渲染,并创造性地塑造了尉迟敬德憨直可爱、嫉恶如仇、公平正义等形象特征。文学史中的尉迟敬德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异,而且越来越世俗化。不仅弥补了历史叙事中敬德身世、家庭、遭遇的空白,还不断细化敬德介休降唐的历史事件,创造性地构想了尉迟敬德被贬的故事情节,突出表现了尉迟敬德的忠贞不二以及英雄落寞的悲哀。 尉迟敬德的传播演变必然存在某种传播动因,论文结合官方的儒家传统观念、市民的世俗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了尉迟敬德形象传播的文化动因,并分析了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的民间信仰在传播过程中与文学的互动作用。 论文旨在通过史料的整理、文学形象的分析,尝试从传播学角度对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探讨历史、文学、文化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得出结论,即文学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的改编,而推动文学改编的内因,恰恰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官方表达和民众理解的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对抗,突出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自我解读。
【关键词】:尉迟敬德 历史叙事 形象 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1 尉迟敬德形象传播的历史语境10-20
  • 1.1 自我叙事中的尉迟敬德10
  • 1.2 历史叙事中的尉迟敬德10-20
  • 1.2.1 籍贯、出身之争11-14
  • 1.2.2 尉迟敬德的形象特征14-20
  • 2 文学史上尉迟敬德形象的“多级”传播20-32
  • 2.1 《逸史》与尉迟敬德形象传播之萌芽20-21
  • 2.2 “尉迟戏”与尉迟敬德形象传播之发轫21-26
  • 2.2.1 关于“尉迟戏”21-24
  • 2.2.2 “尉迟戏”中的尉迟敬德形象24-26
  • 2.3 词话演义与尉迟敬德形象传播之拓展26-32
  • 3 尉迟敬德形象传播要素阐释32-40
  • 3.1 民众与传播主体32-35
  • 3.2 舞台、书场与传播媒介35-36
  • 3.3 价值建构与传播动因36-40
  • 3.3.1 儒家忠义观念的延伸36-37
  • 3.3.2 市民文化的心理诉求37-40
  • 4 结语40-42
  • 致谢42-44
  • 参考文献44-48
  • 附录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英禄,梁波;贞观盛事[J];剧本;2000年09期

2 吴杰;;昭陵六骏·什伐赤[J];西部大开发;2007年03期

3 ;李世民的高层视野:自上而下如何看济世安民[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0年01期

4 肖七;初唐二暬[J];美术;1956年03期

5 颜海平;秦王李世民[J];剧本;1981年10期

6 王德亚;简评《历代风俗诗选》[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7 陈天恩;“贞观之治”与领导谋略[J];领导科学;1993年05期

8 乔宗传;;玄武门之变与贞观之治[J];晋阳学刊;1993年02期

9 黄蝶红;鸿硕壮阔 宸藻丰丽——李世民《帝京篇序》赏析[J];阅读与写作;1997年06期

10 王朝华;李世民与太原[J];沧桑;2004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来锁;;《李世民传》简介[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2 李f擅,

本文编号:964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64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