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两地共生的北邙山观念
本文关键词:中韩两地共生的北邙山观念
【摘要】:在中韩两国历史上,长期共生着一种北邙山观念,北邙山代表着人生永恒的归宿。这一现象渊源有三:在来唐朝的新罗人中,有不少居留中国,身后就埋葬在北邙山,北邙山成为他们永久的归宿,永远的家乡;自唐代开始,中国人的北邙山观念以及写北邙山的文学作品深深影响了朝鲜半岛人;与北邙山比邻而居的显赫的洛阳城,使本为风水宝地的北邙山成为显赫的永恒之乡。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关键词】: 北邙山观念 洛阳城 北邙山
【分类号】:K312;K203
【正文快照】: 在中国与韩国历史上,长期共生着一种北邙山观念。在这一观念里,北邙山不仅仅是横亘于洛阳城之北的绵延土丘与制高点,更是古人精神中永恒的身后世界的代表。在中国典籍里,这一观念至晚从唐代开始存在,直到清代不衰。而韩国历史上的北邙山观念,也可以追溯至唐代。自唐代开始,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3 刘铭;;试论儒家“五世而斩”思想在《红楼梦》中的运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李建栋;;北齐时代的西域胡戎乐东渐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段双喜;;江总生平与佛教关系考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潘江艳;;南北朝文学相互影响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尹钧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永定河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7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8 赵振华;徐有钦;;隋左武卫将军周法尚墓志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9 叶贵良;;《俄藏敦煌文献》道经残卷考述[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10 高文德;;蒙古族汗的产生和汗权的形成[A];中国蒙古史学会论文选集(1981)[C];198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姚会涛;《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侯晓珊;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冰洋;汉代四位女性作家的创作内容及文学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飞;;浅析中韩唐代文化交流——从传播中韩文化的先驱崔致远说起[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4期
2 彭作禄;中朝“丝稠之路”辨考(下)[J];丹东师专学报;1995年04期
3 刘灵芝;;儒家思想文化传入朝鲜及影响[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7年06期
4 薛瑞泽;;试论河洛地区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J];中州学刊;2009年01期
5 陈宇;;略论朝鲜、日本对儒家文化的传承[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3期
6 赵维国;;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J];学术界;2011年06期
7 陈爽;常兆福;;朝鲜半岛石构墓葬研究的相关问题[J];东北史地;2011年05期
8 董万(山仑);;元代合兰府水达达研究[J];北方文物;1990年02期
9 白云翔;汉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考古学观察[J];北方文物;2001年04期
10 金申;;发现于我国博物馆的朝鲜佛像[J];收藏家;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赫秀;;最近三十年国内学界有关朝鲜半岛近现代史研究综述[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金光洙;;训民正音创制前汉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丁兆胜;;中美日三国围绕朝鲜半岛初次博弈述论[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4 杨玲玲;;改革开放与促进朝鲜半岛和平[A];改革开放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林士民;;北洋航路拓展与朝鲜半岛制瓷文化的交流[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四辑)[C];1992年
6 李清河;So Gu Kin;张元生;;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戈;翟文杰;;朝鲜半岛的历史地震[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8 崔志鹰;;美朝关系接近对东北亚局势的影响[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冷东;;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鲍志成;;历史上浙江与朝鲜半岛的友好交往[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国称已提交安理会[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柳玉鹏;日首相声称要派兵赴韩救人[N];国防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徐宝康;朝鲜半岛的亮点[N];人民日报;2000年
4 新华社记者 张锦芳;缓和——朝鲜半岛的主旋律[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记者 欧阳亮;朝鲜半岛事态升级 安理会紧急磋商[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6 李浩源;朝鲜半岛又遇“寒流”[N];中国国防报;2008年
7 庄北宁;日首相又道歉,又要归还韩国文物[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本报驻韩国记者 莽九晨;韩国媒体猜测总统“对话”言论[N];人民日报;2010年
9 本报驻外记者 赵嘉鸣 徐宝康 任毓骏 孙东民 本报编辑 王莉;朝鲜半岛乍暖还寒[N];人民日报;2002年
10 徐宝康邋周之然;韩朝将举行第二次首脑会晤[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绪盟;朝鲜半岛危机与中美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高鹏;朝鲜半岛分裂的进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Anastasiya Bayok(娜丝佳);冲突转变与东北亚地区安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蔡建;大韩帝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1897—1910[D];复旦大学;2004年
7 马德义;从肯尼迪到卡特时期美国对韩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金炳成;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古生代沉积特征及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12年
9 吕军;中国东北系青铜短剑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姜玉芳;我诗故我在——杜甫与唐代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振;二战后朝鲜半岛的分裂及其原因[D];延边大学;2001年
2 李华;朝鲜半岛地缘战略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3 虞满华;冷战后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发展变化及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04年
4 艾玲;冷战后朝鲜半岛和平进程中的大国因素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5 夏路;朝鲜半岛统一模式略议[D];武汉大学;2004年
6 张韶;朝鲜半岛分裂的历史分析——以其民族内部因素为中心[D];延边大学;2004年
7 刘福江;朝鲜半岛问题的由来及发展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润浩;“6.15”宣言发表后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及其未来[D];延边大学;2003年
9 李文哲;冷战后朝鲜半岛周边大国的政策调整与朝鲜半岛和平统一[D];延边大学;2003年
10 李成亚;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半岛安全政策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68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680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