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周代冠礼探研

发布时间:2017-10-05 05:02

  本文关键词:周代冠礼探研


  更多相关文章: 周代 冠礼 三加 取字


【摘要】: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称谓,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周代已降的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周代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和勃兴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两周时期,贵族阶层大多重礼、习礼,礼是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是人们判断亲疏、明辨是非、决定嫌疑的工具和为人处事的准则、规范。自从汉代以《仪礼》为“五经”之一,礼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冠礼作为礼的开始和重要的嘉事,受到当时贵族阶层的广泛重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礼之始”的冠礼,受到历代学者的普遍重视,礼学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不可胜数。 但古人的礼学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文注疏和名物制度上,往往忽视了礼俗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近代以来,西方理论、方法的传入,为包括礼俗研究在内的古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冠礼研究方面,前辈学者在传统的文字训诂研究基础上,多借助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材料,从各个角度对冠礼进行新的阐释和解读,,这就为冠礼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冠礼是一个庄严而繁复的仪式,在一系列的仪式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是“三加”和“取字”两个仪节,通过对这两个仪节的分析和研究,完全可以加深对古代礼制,甚至对于古代社会的了解。周代冠礼,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成年礼而言,更重视“成人”仪式的教化意义,更重视冠者的道德达成,使冠者深刻体会到自己在家族角色和社会关系上的极大变化,从而形成意识上的自觉,较快进入社会角色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周代冠礼中“三加”礼是冠者迈入“成人”阶段的一个重要程序和象征,三次加冠,先加缁布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体现了由卑而尊的顺序,所谓“三加弥尊,谕其志也”。这种尊卑,不仅体现为三者的材料差别,更体现在仪式过程的深层寓意上。“三加”礼对冠者的德志养成和成人意识的觉醒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两周时期冠礼中的取“字”礼俗,源于氏族社会时期氏族部落为其成员举行“成丁礼”时取“成年名”的习俗,而取“字”的最大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象征冠者被聚合入贵族群体,身份、角色转换,开始享有权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远古到两周,这种象征意义是一脉相承的,从成丁礼到成人礼,再到后来的成年礼,尽管礼节有所变化,但其内在的象征意义从未改变,因此成年礼才会成为人们一直传承的礼俗。周代冠礼在道德教化和成人意识的深刻体认上,对我们今天社会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周代 冠礼 三加 取字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24.0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一、 绪论6-9
  • 1、 选题缘由与研究目的6-7
  • 2、 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7-8
  • 3、 研究的限制与说明8-9
  • 二、 礼与冠礼概说9-14
  • 1、 《仪礼》概说9-11
  • 2、 礼的起源11-13
  • 3、 冠礼概说13-14
  • 三、 周代冠礼中的三加14-27
  • 1、 三加之冠及其来源14-17
  • 2、 三次加冠的意义17-21
  • 3、 三加、冠龄等诸问题探析21-27
  • 四、 周代冠礼中的取“字”27-38
  • 1、 取“字”的方式27-30
  • 2、 取“字”的来源与意义30-38
  • 五、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2
  • 附录42-43
  • 1、 学术成果42
  • 2、 相关未见资料42-43
  • 后记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春艳;;左徒戈为徒戈考[J];考古;2011年07期

2 张自慧;;中国古代冠礼的德育价值探析[J];成人教育;2011年08期

3 汤海艳;杨明;;中国古代冠礼及其道德教育功能初探[J];伦理学研究;2011年04期

4 焦杰;;试论先秦冠礼和笄礼的象征意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高婧聪;;“宗法”语词考索[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6 周倩平;;冠礼文化探微——中国古代成年礼的文化特征[J];文艺评论;2011年08期

7 夏保国;;周代采风制度与“诗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谢乃和;;《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阮明套;;从《酒诰》看周代的饮酒礼——兼论殷周礼制的损益[J];古代文明;2011年03期

10 佘红英;;“金奏”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利;;“弁髦”释析——《类经》序言中的古代文化知识[A];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裘士京;;论周代皖省方国、淮夷和皖南铜业的初兴[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志刚;;《朱子家礼》与中国礼学的若干问题[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顾炳权;;茶与中国民间礼俗[A];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集(1994—1997)[C];1998年

5 刘叙杰;;浅论我国古代的“尊西”思想及其在建筑中的反映[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五辑[C];1993年

6 王云度;;从后妃制度谈秦文化[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尹家琦;;《诗经》中的建筑价值解读[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8 贺业钜;;关于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之形成及其传统发展的若干问题[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三、四辑)[C];1982年

9 龚武;;“颍上”与“慎”的来龙去脉[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10 贺业钜;;试论周代两次城市建设高潮[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大莹;我国古代冠礼之兴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特约通讯员 张洪权;小河口遗址发掘出土周代文物[N];铜仁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贾晓燕;清华简中发现周代诗篇[N];北京日报;2011年

4 林长华;独特的“牵出花园”[N];闽南日报;2008年

5 本报通讯员 王宇新;风霜催不老爱心[N];中国妇女报;2000年

6 通讯员 何格非邋王峰;浠水挖砂船在巴河淘出四件周代编钟[N];黄冈日报;2008年

7 徐复观;研究两汉为什么从周代开始[N];光明日报;2002年

8 记者 陈朝中 桂娟;三门峡发现周代虢国都城[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安可;中国企业冠礼:激情中的冷静[N];安徽经济报;2006年

10 胡明 丘丽芳;东莞台商子弟首行“士冠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峰;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2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叶友琛;周代玉瑞文化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崔圭顺;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6 朱琨;《周礼》中的圜丘祀天礼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7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何飞燕;出土文字资料所见先秦秦汉祖先神崇拜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金亮;周代冠礼探研[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彩云;周代冠礼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孔治国;论周代礼仪文化的审美蕴涵[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王春晓;从周代冠冕制度看儒家礼制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继胜;周代救济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何飞燕;周代金文与祖先神崇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金金;周代汉淮间历史文化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沙荣珍;周代宗法制度下的法律制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玉梅;周代礼乐制度与孔子的音乐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郭艳娜;周代婚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48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748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1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