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涂尔干对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的新构建
本文选题:涂尔干 切入点:国家 出处:《社会学研究》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大革命后社会普遍存在的失范状态,是抽象人格和抽象政治造成的后果。涂尔干清醒地认识到,若要解决国家与社会的对立关系,就必须从民情出发,确立一种基于社会实在的社会科学和规范基础,并通过追溯法团的历史传统及其现代转交,将社会结构重新落实在职业群体之上,为现代社会个体道德和职业伦理的建设奠定组织基础。与此同时,涂尔干通过细致追查契约的历史脉络,批判了契约论视野下的抽象国家观念。现代民主制政治的形成,既不是通过个体意志权利让渡的结果,也不是纯粹国家权威的体现,而是经由职业群体作为政治的基本单位及由此形成的中介作用,通过代议制来实现国家的政治作用。正是自成一类的"社会",为国家提供了更高的神圣基础以及超越现实政治的人类理想,从而将现代政治落实在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相结合的基础上。
[Abstract]:The state of anomie that prevailed after the Great Revolution was a consequence of abstract personality and abstract politics. Durkheim was soberly aware that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antagon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society, one must proceed from the people's feelings. Establishing a social science and normative foundation based on social reality and re-establish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above professional groups by tracing back to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s of the corporation and its modern transfer, At the same time, by carefully trac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contract, Durkheim criticizes the abstract concept of state in the field of contract and the formation of modern democratic politics. It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transfer of individual rights of will, nor is it the embodiment of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 but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group as the basic unit of politics and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formed therefrom. It is the "society" of its own kind that provides the nation with a higher sacred foundation and a human ideal that transcends realpolitik. In order to implement modern politics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ivic moral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思想与职业伦理及公民道德的社会建设”(13BSH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J];开放时代;2011年10期
2 周雪光;;国家治理逻辑与中国官僚体制:一个韦伯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13年03期
3 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方法的两条途径[J];社会学研究;2006年05期
4 渠敬东;;占有、经营与治理:乡镇企业的三重分析概念(上) 重返经典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尝试[J];社会;2013年01期
5 折晓叶;;县域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平;;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调查——以东莞谢岗镇务工的彝族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杨泽章;;托克维尔与自由的正当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王圣扬;杨国萍;;辩护律师与刑事法官关系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刘少杰;;社会学的相对性与起点多元性[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7 李鹏涛;王泽壮;;革命的“病理学”——布林顿对“革命”的开拓性研究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8 邵雍;;马克思、恩格斯与伦敦世界博览会[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9 吕明,方罗来;法治是基本环境 德治是根本策略——统治阶级意志实现的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增刚;;国际关系的双层博弈框架:一个新政治经济学的思路[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茜;刘欣葵;;“国家视角”下的北京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表达[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刘业进;莫志宏;;从集中控制到框架条件管理——城市规划的演化理论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王确;;不求远因,不能明近果——中国学科美学发生的考察与反思[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强;论马克思“社会—国家”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邢巍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586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8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