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权与缝合的逻辑——拉克劳、墨菲对“领导权”概念的拉康式重构
本文选题:领导权 切入点:后马克思主义 出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1期
【摘要】: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规划中,重构"领导权"概念可以说是他们的核心策略。在他们看来,"领导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内部产生的、具有消解其本质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逻辑之潜质的重要范畴,对它加以批判性重构,可以使之成为"激进、自由和多元的民主斗争形式的有用工具"。为了清除经典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概念中的经济决定论的本质主义残迹,他们引入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缝合理论来对领导权的连接逻辑进行重新阐述,试图建构一种符合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此原则既要杜绝任何导致本质主义—极权主义的可能性,又要避免陷入放任无序的无政府状态。保持领导权连接的偶然性和开放性,是民主革命得以深化的惟一有效途径。
[Abstract]:In the post-Marxist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al planning of Laclau and Murphy, r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 of "leadership" can be said to be their core strategy. In their view, the concept of "leadership" comes from within Marxist discourse. An important category with the potential to dispel the logic of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its essentialism, and to critically reconstruct it, can make it "radical," A useful tool for free and pluralistic forms of democratic struggle "... in order to remove the essential remnants of economic determinism in the classical Marxist concept of" leadership, " They introduced Lacan's suture theory to restate the logic of leadership, trying to build a social organization that was consistent with radical democracy. This principle should not only eliminate any possibility that leads to essentialism and totalitarianism, but also avoid falling into anarchy, and maintain the chance and openness of the connection of leadership, which is the only effective way for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to deepen.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分类号】:D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美群;;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负面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陈玉锡;李静;;符号学理论在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4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秦秀芳;朱洁;;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对比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马菲;;从符号学解读奥运奖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张纯;侯广旭;;“误读”视角下的后现代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8 徐培卿;;从媒介文本看当代消费社会——兼评《杜拉拉升职记》中的植入式广告[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郝朝帅;;犬儒年代的尴尬英雄——由电影《硬汉2》说起[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王岳川;消费社会中的精神生态困境——博德里亚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肖飒;;从符号学角度看汉语的语言信息优势[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肖兰;;“新十年”中国动画视觉形象符号学解读[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干成俊;;意识形态辩证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解读[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邓媛;;用历史照亮历史:从《反美阴谋》看菲利普·罗斯的历史文本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陈玉;;论中国共产党早期新闻话语创新的自觉(1921—1927)[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1年
10 杨慧林;;从“差异”到“他者”——对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的神学读解[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一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梁爽;关于网络符号作为一种新兴的视觉文化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7 蒋小平;药品广告对健康消费神话的建构[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世锋;茅盾文学奖“主旋律”意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伟伟;对中国旗袍文化之美的符号学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树广;解构、领导权与后马克思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07期
2 欧内斯特·拉克劳,尚塔尔·墨菲,尹树广;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2期
3 孔明安;;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批判——拉克劳、墨菲的多元激进民主理论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4年00期
4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领导权”概念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12期
5 陈炳辉;;从政治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到话语领导权——拉克劳、墨菲的领导权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胡大平;激进民主、对抗性与霸权——拉克劳和墨菲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规划的批评性解读[J];求是学刊;2004年01期
7 本刊记者;;“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意义——曾枝盛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09期
8 刘亚品;;国内学界关于拉克劳、墨菲的研究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年13期
9 王海风;论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策略——国外名家论社会主义之五[J];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平;;辨析与反思: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主义[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2 马恰特;倪胜;;什么叫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3 周凡;;生成与确立: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4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霸权概念的出场形态——论拉克劳和莫菲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解构[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5)[C];2007年
5 王平;;生态危机的后马克思主义诊断路径及其当代启示[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6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7 侯少卿;;关于确保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的几个问题[A];在党的旗帜下——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文集(上)[C];1991年
8 王平;;现代性: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与归宿[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刘慧生;吴娟;;领导权变理论在护理组织管理中的应用[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尹树广;解构、领导权与后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陈炳辉 厦门大学政治学系;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领导权理论剖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理查德·哈德逊/文 吕增奎/编译;杂交的后马克思主义[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郑兴 李雅兰;日本政经 步履维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刘元琪;激进民主:反资本主义的新道路?[N];光明日报;2003年
6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法国地区选举折射出的信号[N];光明日报;2010年
7 边长勇;AB味道的哈啤[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8 刘冠中;当心“新品门”[N];医药经济报;2009年
9 FT专稿作者 杰伊·康格(Jay Conger) 爱德华·劳勒(Edward Lawler);跨国管理新思维[N];国际金融报;2005年
10 詹文明;不销乃销[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陈廷根;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和磊;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吕连凤;葛兰西的领导权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5 王志勇;复合材料层合板单搭接缝合接头微区实验研究和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6 刘昕亭;作为政治批评的缝合式批评—齐泽克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7 王西西;城市纹理断裂区的缝合[D];天津大学;2012年
8 胡兵;“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基本原则论纲[D];清华大学;2006年
9 简军波;权力与合法性[D];复旦大学;2006年
10 赫崇飞;张闻天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延军;拉克劳、墨菲激进民主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高远;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3 王云;墨菲激进民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谭佳雯;拉克劳与莫菲后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理论[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罕哲;拉克劳、墨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付文军;两种领导权与国家管理[D];兰州大学;2013年
7 王海风;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8 张忠文;列宁与葛兰西关于领导权思想的比较[D];辽宁大学;2011年
9 孙越雷;拉克劳与墨菲的领导权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10 高顺起;列宁与葛兰西领导权思想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2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7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