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近二十多年公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与学理透视
本文选题:公民社会 + 国家社会 ; 参考:《文史哲》2013年06期
【摘要】:中国学界对公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七大旨趣或研究路径;七大旨趣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遮蔽的盲区并存。研究"中国公民社会",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个人行为乃至解释模式或思维方法等多个维面同时立言和永续推动,并尽量达致同构互应。这一期待落到实处,就是如何在多重变移的理论空间中,整合模铸出新的"中国式学理典范"。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main purports or research paths, 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blind areas of the seven purports coexist.In order to study "Chinese civil society",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ecological, personal behavior, and even the mode of interpretation or the method of thinking, etc., simultaneously and sustainably, and try to achieve isomorphism and reciprocity.This expectation is how to form a new "Chinese model of theory" in the theoretical space of multi-shift.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思政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建设研究”(13JDSZ2025) 西安工程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哲学现域下中国‘文化现代化’研究”(BS132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兆良,朱梅福;简析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兼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杨友孙,胡淑慧;全球化与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张志东;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近代史研究;1998年02期
5 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3期
6 黎尔平;全球公民社会的理论与逻辑困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3期
7 陈志新,胡传明;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当代中国的必然性及其培育与建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陈晏清,王新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9 郁建兴;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当代可能性[J];文史哲;2003年01期
10 郁建兴,周俊;全球公民社会:一个概念性考察[J];文史哲;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其文;陈旭;杨长珍;;近代工商社团的经济管理功能及其现实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宁立志;曹亚玲;;从经济法视角看社会团体的法主体地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3 郭剑平;;论我国法律秩序的法律文化匹配[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王云飞;;“组合竞选制”再思考——兼论农民社区参与能力建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光永;国民公德与宪政框架——梁启超的政治文明整体发展观[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6 顾陈军;;安徽省民间组织的发展问题探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黄敏;;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尹保华;公民社会与社会工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尹玮;;浅析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的地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兆良;;安徽跨越式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市民社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正汉;李国武;刘世定;;身份权利及其竞争——制约中国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种机制及其实证检验[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臧雷振;;社区参与实践——比较的视角[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3 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苗;;关于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理论探讨[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楚;;努力提高贵州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廖小东;曹文波;;民间组织在社会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分析[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8 冯筱才;;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1(2004)[C];2005年
9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周耀虹;;合作共治:社会管理体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新跃;地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成智;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参与·创新·推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俊梅;城市社区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胡骏军;法治背景下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警;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创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海博;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隗兵;市民社会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贾连莹;中等职业学校世界公民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路曲;东亚的中产阶级、市民社会与政治转型[J];当代亚太;2000年11期
3 钱颖一;市场与法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03期
4 文贯中;市场机制、政府定位和法治——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匡正之法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01期
5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01期
6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7 马丁·休伊森,蒂莫西·辛克莱,张胜军;全球治理理论的兴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1期
8 何增科;全球公民社会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3期
9 刘贞晔;国际政治视野中的全球市民社会——概念、特征和主要活动内容[J];欧洲;2002年05期
10 苏长和;市场、国家与社会: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限度[J];欧洲;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华陶;黄雅宝;;政治人的塑造:实现公民社会的基石[J];新学术;2008年04期
2 卢德友;赵红灿;;公民社会对民主的推动及困境[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李智恒;;浅析“第三条道路理论”中的公民社会与国家关系[J];法制与社会;2010年16期
4 房玉霞;李业翠;;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逻辑趋势[J];理论导报;2011年03期
5 任维德;公共治理:内涵 基础 途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黄忠晶;;洛克论公民社会的原则[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王远清;;大国小民[J];新经济杂志;2010年03期
8 李洪联;;公民社会概念的历史由来和现代含义[J];传承;2010年15期
9 周书焕;;重探公民社会的涵义与特征[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弗雷德·鲍威尔,何文辉;国家、福利与公民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秋菊;;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余玉花;;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责任[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纪俊臣;林怡均;;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5 李卫东;徐晓林;;基于信息技术的政府群决策模式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张勤;;政府定位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曹俊汉;;从治理的观念谈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建构之关联[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8 周春生;;莫尔的乌托邦不是空想世界——莫尔理想政治观评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张健;;公民意识内涵研究:国家观念、私权意识、主人意识和公共理念[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10 李小兰;;公共理性:协商、公共服务与协同善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家刚 中央编译局;协商民主要素分析:多元主义、公民社会与理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特约记者 徐学通;国内外学者聚焦“政党如何联系群众”[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郁建兴;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辩证法[N];南方日报;2006年
5 ;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N];学习时报;2006年
6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7 高丙中;“公民身份”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意义[N];学习时报;2003年
8 ;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公民社会的形成[N];福建日报;2004年
9 ;现代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辩证关系[N];铁岭日报;2007年
10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2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3 梁美妍;话语民主与微观权力:虚拟公民社会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程玉红;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和政党变革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6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徐越倩;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浙江大学;2009年
8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静;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D];中南大学;2004年
2 李乐为;公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建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洋;从臣民社会到公民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4 陈壮志;公民社会与权力制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谭亦玲;政府回应性同民主政治的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戴业强;个人与国家之间:霍布斯公民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海调;公民意识的生成条件透视[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小莹;自由人的生存世界:走向自主治理[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鹏;近代英国政治哲学中的公民社会理论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10 杨亮;公民本位——构建公民与政府关系的有效途径[D];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2007年
,本文编号:1758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5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