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国家认同
本文选题:胡适 + 国家转型 ; 参考:《开放时代》2013年06期
【摘要】:在中国从古典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必须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认同。胡适也处在这样的状况中。对于胡适而言,古典帝国时代的中国文化,始终是他要表达忠诚和倾慕的对象。但在文化意义上的"祖国"与政治上正在建构之中的现代"中国"之间,胡适的国家认同出现了相当程度的紊乱。对于祖国的传统文化,胡适一直是尊重和自豪的。但对于建构中的现代"中国"这一政治实体,由于没有坐实在他所理想的宪政民主平台上,因此他的认同态度是复杂的:对于20世纪中国建构的两个政党国家而言,胡适均不太认同,但对两者的具体认同态度又有明显差异。而在中国与美国的国家建构与认同差别的体认上,胡适确定了自己国家认同的典范形式——宪政民主国家,并期待中国的国家建构能够落定在这样的国家平台上。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empire to modern nation-state, people must re-establish their national identity.Hu Shi is in the same situation.For Hu Shi,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lassical imperial era was always the object of his loyalty and admiration.However, between the "motherland" in the cultural sense and the modern "China" which is under construction in politics, Hu Shi's national identity has been disordered to a certain extent.Hu Shi has always respected and proud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otherland.But for the political entity of modern "China" under construction, because he did not sit on his ideal platform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his attitude of approval was complicated: for the two political party countries constructed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Hu Shi does not agree with each other, bu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identity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u Shi defined his country identity as a model form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and expected that China's national construction could be settled on such a national platform.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
【分类号】:D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学琴;;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矩阵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李红英;近十五年戴学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3 吕明,方罗来;法治是基本环境 德治是根本策略——统治阶级意志实现的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周忠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阶段对农业发展的引领[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5 杨海;;意识形态概念发展史研究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史义银;再评胡适使美[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7 于秀艳;;我国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法律制度的建构[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孟晖;;试论邹韬奋《经历》等自传的传记学价值[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吕明;;法律意识形态的变迁——以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调解”为样本[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金理;;“名教”的现代重构、讨论方法及其批判意义[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平;;生态危机的后马克思主义诊断路径及其当代启示[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王群生;江泽民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曾水英;理解政治权力[D];吉林大学;2011年
7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陈福祥;公共性职业教育培训的有效供给[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素;对我国取消强制婚检的伦理思考[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迎新;“奥林匹斯山的圣火”[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方方;胡适的中国思想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燕青;转型期我国宗教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分析及政府处置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庞彬;生态学和生态无政府主义[D];河南大学;2011年
8 任亚男;主流意识形态的缝合功能初探[D];河南大学;2011年
9 闫晓晶;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分析及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宋文婧;论国际私法的人类共同利益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良芹;五四时期胡适论妇女[J];浙江学刊;1999年05期
2 陈铁健;论争文风三议[J];北京党史;2000年03期
3 马蓥伯;不该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招魂[J];真理的追求;2000年05期
4 靳新来;实用主义与胡适的文学观[J];思想战线;2003年03期
5 王忠春;论胡适自由民主思想中的"文化边际人"特征[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徐希军;胡适何以认同理想主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刘小峰;一只传播新文化的"兔子"——读《胡适传》[J];石油政工研究;2005年01期
8 苗体君;窦春芳;;胡适与台湾的情缘[J];两岸关系;2008年04期
9 马克锋;;溥仪与胡适的一次宫中密谈[J];人民论坛;2009年02期
10 姚宏越;;胡适先生的交际魅力[J];传承;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丕洋;;评胡适的真理观[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9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明远;胡适的经济生活[N];南方周末;2004年
2 陈平原;“大家”与“全集”[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伍立杨;两本胡适传[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4 余岸竹;胡适先生掠影[N];团结报;2000年
5 ;湖北省出版《胡适与<自由中国>》[N];湖北日报;2004年
6 谢泳;大树凋零[N];华夏时报;2002年
7 张树伟;“我比胡适还理解胡适!”[N];中国邮政报;2003年
8 杜德机;胡适与钱锺书[N];东方早报;2010年
9 风石堰;自由与容忍之间的胡适[N];文学报;2004年
10 李国涛;重寻历史的真相[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瑞君;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黄沙;纳西族国家认同研究[D];云南大学;2013年
3 柳翔浩;和合视域下跨境民族地区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南长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与国家认同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6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8 时春丽;俄罗斯族民族认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邓文初;民族主义之旗[D];浙江大学;2005年
10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2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3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5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7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9 胡琴娥;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10 赵卫东;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60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60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