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超越对抗政治——对代表性原则的理论反思

发布时间:2018-05-11 09:08

  本文选题:对抗政治 + 代表型民主 ; 参考:《江苏社会科学》2015年04期


【摘要】:代表性的理想形态是普遍性或公共性,如果代表过程能够得出普遍性或公共性,代表型民主就将成为以社会共识或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合作政治。但由于代表制度内嵌于不平等的社会政治结构,代表过程无法体现普遍性或公共性,而只能将民主变为多数统治,结果就造成了不同社会群体和集团为成为"多数"而开展的彼此对抗与在对抗中受到排斥的群体和集团对政府的抗争,使代表型民主变异和定型为对抗政治,代表性也成为了普遍对抗的制度根源。对抗政治激发了社会中的行动主义运动,这些运动要求用"在场"来取代"代表性",通过在场寻找走向合作政治的途径。
[Abstract]:The ideal form of representativeness is universality or publicity. If representative process can get universality or publicity,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ill become cooperative politics based on social consensus or public interest. However, because the system of representation is embedded in the unequal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the process of representation cannot embody universality or publicity, but can only turn democracy into majority rule. The result is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and groups to become a "majority" and a struggle against governments by groups and groups that are excluded from confrontation, resulting in representative democratic variation and stereotyping as confrontational politics, Representativeness has also become the institutional root of universal confrontation. Confrontational politics has inspired the activism movement in the society. These movements demand that the "representation" be replaced by the "presence" and seek the way to the cooperative politics through the presence.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行动世界中的社会治理”(批准号:14FZZ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062014278)的阶段性成果 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南京理工大学)开放基金项目资助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永刚;;多元利益诉求下的信任危机——西方“代表制”的现实困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张康之;张乾友;;在共同体的视角中看民主[J];学习与探索;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健;王君健;胡纯;;论我国群众利益诉求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J];大连干部学刊;2009年08期

2 上官酒瑞;程竹汝;;政治信任的研究缘起、逻辑基础及分析范式[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李娜;;全球化时代国家合法性的危机与重建——基于文化转译视角[J];北方论丛;2014年02期

4 李向平;;私人信仰方式与基督教的社会关怀[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期

5 温思涵;史晓宁;;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基于合作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创新实证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5年01期

6 上官酒瑞;程竹汝;;政治信任研究兴起的学理基础与社会背景[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7 巨生良;;我国基层政府与农民信任关系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吕耀怀;;公民的政治参与:自治与隐私[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黄晓星;林滨;;共同体的治理: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理路[J];教学与研究;2013年05期

10 杨华锋;;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协同治理[J];领导科学;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上官酒瑞;;政治信任研究兴起的学理基础与社会背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晓珊;代表的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卫海;“国家—社会”关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3 张晨;转型视野中的地方治理:空间转换、体制重塑与绩效评价转向[D];苏州大学;2014年

4 黄毅;族群、空间与公共治理的实践逻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年勇;公共理性视域中的公民意识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6 王恩见;业主维权的法律动员与法律机会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刘学蔚;文化旅居者的跨文化关系建构[D];武汉大学;2014年

8 李志强;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理论阐释与现实建构[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荣芳芳;论埃德蒙·柏克的代表制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浦玉蓉;民主的幻象—论“行政吸纳政治”模式[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3 胡悦晗;法团主义视角下的武汉工会(1945-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郑雪;中西代议制原则与组织结构分析[D];山西大学;2010年

5 姜丽萍;共同体与罗尔斯正义观[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琪;图像偷猎与意义延异[D];中山大学;2014年

7 杨挺;社会行动理论视角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任咪娜;番禺事件的媒体呈现及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王平;非正式代表的合法性与责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光辉,彭斌;理解代表——关于代表的正当性与代表方式合理性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6期

2 郭忠华;;西方政党与民主:在共生和悖论的结构中[J];岭南学刊;2006年02期

3 马修·费斯廷斯泰因,王勇兵;协商、公民权与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3期

4 李春成;信息不对称下政治代理人的问题行为分析[J];学术界;2000年03期

5 温辉;代表与选民的关系[J];现代法学;2001年02期

6 彭宗超;合作抑或冲突:选民与代表相互关系理论评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马克·华伦,孙亮;协商性民主[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来莅;北海市2013年为民办实事工程稳步推进[N];北海日报;2013年



本文编号:1873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73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a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