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命”到“道法”——黄老道家和先秦政治话语的转变
本文选题:天命 + 道 ; 参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摘要】:从西周末年开始,天命论逐渐崩溃,这一过程反映到政治话语上就是天的神性的隐退和"道"的话语的滋长。道家是这一过程的积极推动者,他们试图用"道"取代"天"在政治哲学中的地位。老子第一个将"道"提升为哲学概念。黄老道家通过对老子政治哲学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提出"道生法"的命题,建构了一个"道法体系",实现了先秦政治话语从"天命"到"道法"的转变。
[Abstract]:Beginning from the Western weekend, the theory of destiny gradually collapsed, which reflected in the political discourse is the retreat of the divini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discourse of "Tao". Taoists are the active promoters of this process, they try to replace "Heaven" with "Tao"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Laozi was the first to elevate Tao into a philosophical concept.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and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Laozi's political philosophy, Huanglao Taoism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of "Daosheng Law", constructed a "Taoist system", and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discourse from "destiny" to "Taoism" in Pre-Qin Dynasty.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分类号】:B223;D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2 张增田;《黄老帛书》研究综述[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张增田;公平:道家黄老学派的法价值追求[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丁成际;;“各得其宜”与“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价值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沈素珍;;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的“德治”与“和谐”——以《大学》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赵炎才;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基本特征刍议[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9 阚红艳;;论新儒学对农村新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高旭;;论庄子生命哲学的“忘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3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志光;;东方和平主义: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特质[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科;;自然辩证法界“为国服务”的历史必然性与路径探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曾继耘;;略论两汉经学对古代封建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米靖;;论《管子》中黄老道家的“不言之教”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米靖;;从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看先秦黄老道家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有f;;葫芦里藏的什么药?——简论葫芦文化与中医学[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10 龚正伟;;中国人光大自己的“快乐体育”如何?[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红连;荀子礼法思想渊源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立功;《文子》的实践智慧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雷;法家君主专制理论与秦朝的兴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宇琳;微辞婉晦 精义致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月英;《韩非子》法治精神及其文学表现[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义霞;孔子的随机天命论辨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11期
2 ;实践出真知 斗争长才干——批判林彪、孔老二鼓吹的“天命论”和反动的唯心史观[J];昆虫知识;1975年02期
3 龚维英;《天问》“授殷天下”节确诂[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杨高男;;孔学伦理政治的理论维度[J];湖湘论坛;2006年03期
5 张义明;;孔子天命思想的历史作用及影响[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孙迎辉;孙萌;;论孔子哲学思想的天命鬼神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7 罗予超;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8 张安礼;;试析秦朝“半两”币形的哲学内涵[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郑熊;;王夫之对孔子天命论的改造[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陈改桃;;《周易》“德”论析[J];阴山学刊;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仲舒;;天道施[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2 张洪年;;人恒而天亦恒:晚明小说中的天道观与人道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郭蕾;;中医学天人相应论在养生保健中的运用[A];第三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6 许淑华;;《史记·伯夷列传》天道之惑析探[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7 姚安;;以天坛为个案看祭坛建筑的文化意蕴[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8 岑庆祺;;道儒接轨点——无为与至诚[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王岗峰;;老子和谐社会思想探析[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鹏;张成博;;黄老之学天道环周与《黄帝内经》营卫运行理论的建构[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汉强;天道酬勤更酬诚[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王燕宁通讯员郑志平王绍礼;天道酬勤[N];科技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龙巧玲;与时俱进 天道酬勤[N];大众科技报;2002年
4 《浙江在线》美术频道主持人 童丽莉;天道铸艺魂 大德映心画[N];美术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文琴燕;沈伟:天道酬勤[N];中华建筑报;2009年
6 记者 太生 田军;天道酬勤[N];人民邮电;2002年
7 本报记者 丁咏静;李文泉:天道酬勤[N];保定日报;2006年
8 张扬;天道必酬勤[N];中国水利报;2004年
9 林圭;学海无涯 天道酬勤[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伏开佑;天道酬勤 名扬高原[N];西藏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陈京伟;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陈屹;王夫之人性生成哲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4 陈伟;荀子“分”思想的法哲学分析[D];重庆大学;2012年
5 王海成;黄老学派的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漪;叶适功利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朱国芳;《礼记》的审美文化意涵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王帆;张载哲学体系[D];山东大学;2007年
9 张欣;《黄帝四经》管理哲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李锦招;人的成长和人格理想——冯契智慧说与霍韬晦如实观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明;论冯契的本体论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倪妮;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耿峰;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4 张显栋;试论董仲舒的天的哲学思想[D];西北大学;2006年
5 李策;孔子仁学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周宏韬;黄老“无为”思想的法学解读[D];苏州大学;2008年
7 郑熊;王夫之对孔子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姚毅敏;道观照下的人格进路之研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8年
9 王书海;论先秦儒家“和”观念的源流与信仰基础[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杰;聂云台《保富法》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76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7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