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政治沟通的话语分析路径
本文选题:政治沟通 + 话语 ; 参考:《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传统的社会政治沟通研究和管理主要采用两种分析路径,即"信息传输"分析路径和"观念传播"分析路径。这两种分析路径由于具有单一性、独白性,又缺乏互动性与公共性,因而在面临转型期复杂多样和追求民主公正的社会政治沟通时,已经失去合理性和有效性。一种可供选择的合理而有效的分析路径是话语交流分析路径。这种分析路径关心的是公众需要的言说和表达,关注的是平等对话、协商与达成共识,从而凸显了社会政治沟通的公众性质、公共价值和民主价值。在网络已成为政府与公众社会政治沟通重要方式的背景下,话语交流路径下的网络社会政治沟通分析将关涉政府话语角色的转变、公众话语权的扩展、公共话语场的形成与运作以及话语协商民主的发展。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mainly adopt two kinds of analysis path, namely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alysis path and "idea dissemination" analysis path. Due to their singularity, monologue and lack of interaction and publicity, these two analytical paths have lost their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in the face of complex and divers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and the pursuit of democracy and justice. A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analytical path to be chosen is the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analysis path. This kind of analysis path is concerned with the speech and expression of the public needs, the equal dialogue, consultation and reaching consensus, which highlights the public nature, public value and democratic valu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network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public society and politics, the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social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path of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will invol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discourse role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ublic's right to speak. The formation and operation of public discourse fiel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negotiation democracy.
【作者单位】: 南京审计学院公共管理与绩效评估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路径与绩效研究”(10AZZ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柳伍氏;非理性政治参与面面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乔治·M.瓦拉德兹,何莉;协商民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克家;;文明对话视角下的回儒对话[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3期
2 董前程;林奇富;;协商民主与政治参与——一种重要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民主形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李力东;;从协商政治到协商民主——基于政治发展维度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刘啸霆;;整体思维与人类未来——文明的逻辑基础及当代使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胡河宁;;组织传播的环境要素及其相关问题[J];今传媒;2010年05期
6 房亚明;刘国建;;宪政视阈下协商民主的制度建构[J];长白学刊;2009年04期
7 罗学莉;;协商民主:农村民主和社会建设的新路径——以襄樊市柿铺街道办事处F村为例[J];长白学刊;2010年04期
8 孙百亮;;生态治理理念创新与城市和谐社区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侯莎莎;;基于协商民主的和谐社会建设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汪庆红;;“依法治校”视野中的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衡霞;;农地流转中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翁有为;尹涛;;抗战后自由知识分子对民主宪政的认识——以张君劢为中心[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3 赵颖;;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思考[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石桃;公民参与和民主发展[D];浙江大学;2011年
3 关海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蔡文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汪玮;转型期中国乡镇民主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勇泽;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长安;近代中国联邦制运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汪舒明;大屠杀记忆和美国外交[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刘召;国家自主性理论的批判与重构[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唯;20世纪20年代湖南省宪运动中的选举风潮[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陶海柱;伦理学视野下的基督教乡村教会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海涛;协商民主视角下农村基层民主机制建设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岳佩;协商民主视角下中国公共项目听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侯云芳;国有企业改制后的职工参与状况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温跃俊;儒家忠恕思想和全球伦理[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吴加辉;实践人本主义: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价值构建的路向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慧;运动式执法及其消解[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赵海军;范式的输入与原创:中国政治学学术概念的理论发展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永强;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参与[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2 魏星河,郭云华;政治冷漠:农民对村委会选举的一种行为[J];求实;2003年10期
3 唐昊;诊断“政治冷漠症”[J];中国改革;2004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江;;从政治沟通的视角研究政党体制[J];领导科学;2010年07期
2 刘婧;;网络时代的政治沟通[J];协商论坛;2008年01期
3 王国剑;论转型时期的政治沟通[J];理论与改革;2003年06期
4 董焕敏;;试论政治沟通是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J];求实;2006年S1期
5 马奔;;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协商民主的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8期
6 袁三标;;从话语权视角看国家意识形态的现代性转化[J];理论导刊;2006年12期
7 周晓丽;党秀云;;论社会选择与协商民主之互补与交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秦绪娜;;国内外协商民主研究综述[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9 李小兰;;协商民主与公共服务:互动与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张爱军;高勇泽;;协商民主——政治和谐价值理念的闪光[J];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Joseph Fewsmith;;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协商民主有用吗?(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杜艳菊;;参与式民主与参与渠道问题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前言[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4 张桂琳;;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学研究回顾——在2008年中国政治学年会上的总结发言[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理论研讨论文集[C];2009年
5 周桂钿;;内圣外王——应对各种危机的东方智慧[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6 张吉明;;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芳;;公共政策中的公共理性[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锡梓;公共决策不能忽略话语权[N];连云港日报;2006年
2 陈家刚;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N];学习时报;2004年
3 龚群;发展协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N];学习时报;2011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锡锌;公共决策不能忽略公众话语权[N];法制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戴志勇;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N];南方周末;2010年
6 俞可平;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下)[N];学习时报;2002年
7 留美学者 姜晨;唯有合理的程序才能实现权利[N];东莞日报;2009年
8 宋惠昌;民主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机制[N];学习时报;2005年
9 谢峰;提高政党代表性:国外政党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N];学习时报;2010年
10 赵可金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从“重心下移”看美国政治学的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敬海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马奔;协商民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金相文;规则正义的局限[D];复旦大学;2008年
4 聂鑫;协商民主理论视野中的公共决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兆鑫;政策协商初论[D];吉林大学;2009年
6 卢瑾;寻求消极保护与积极参与之平衡[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7 薛洁;偏好转换的民主过程[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训练;公民与共和[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9 董石桃;公民参与和民主发展[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悠;中国网络政治沟通:理论与现实[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杨晓丹;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邱殿鹏;古特曼和汤普森的协商民主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邬宗明;协商民主的优势及限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晓璇;论埃尔斯特的协商民主理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旭;以协商主体有限性角度分析协商民主的困境[D];吉林大学;2012年
7 纪祥祥;公共新闻与公民话语权的提升[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中润;互联网与政治沟通[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秦燕;协商民主:从价值到经验[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姚亦亚;西方协商民主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1877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77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