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初思想中的若干“底线”原则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共识 + 底线 ; 参考:《晋阳学刊》2013年06期
【摘要】:在中国思想奠基之初,即有若干共识形成,它们被先秦诸子当作"公理"认同下来。以这些公理为根基的古代中国,本着"负"的方法解决人和社会的种种问题,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形态。在这样的情形中,有"物不相害"、"修己以敬"、"损有余以补不足"、"正名"4个"底线"原则,被中国人坚守和实践着。这些原则不仅内涵是互补的,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时,彼此也是相互支撑的。古代中国的文化与制度,因这些原则所发挥的基础性效用,才得以稳定地延续下来。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thought, there were a number of common understandings, which were recognized as axioms by the pre-Qin philosophe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xioms, ancient China solved the problems of people and society in a negative way, showing differ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forms from those of the West. In such cases, the principle of "not harming each other", "repairing oneself with respect", "harming others to compensate for deficiencies" and "correcting the name of" 4 "bottom lines" has been adhered to and practic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These principles not only complement each other, but also support each other in practice. The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system, because of these principle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can continue steadily.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秦淮;;梁漱溟的中国哲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吴先伍;庄子智慧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董永强;;“零赋税时代”农村公共品提供难的博弈模型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2期
5 苏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视阈内的“闲”范畴[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6 张振谦;;古代诗学视阈内的“野”范畴[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7 任蜜林;;汉儒与新儒学[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3期
8 刘宁;;“务去陈言”与“归本大中”——论韩柳古文“明道”方式的差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张勇;许家星;;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孔子仁道观的理论特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陈迎年;道德对知识的胜利——现代新儒家思维方式论衡[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赵淼;;权力、传统与村落治理——一个少数民族村落的政治图景[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宋丙涛;;黄河农耕文明辉煌和衰落的制度性和经济性原因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3 胡阿祥;;理解与重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老生常谈”的理论与学说[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兰世辉;;现阶段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的几个方向[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吕伟;体用之间[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徐伟;超越与救赎:神秘主义精神气质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成胜;试析西汉前期功臣列侯宗室诸王相制相依之局[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丽;孟荀思想之比较[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紫怡;仁内在精神特质的渊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崔珠坤;王安石政治哲学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芳;魏晋南北朝游侠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宋燕;钱穆庄子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邱明涛;马一浮“六艺论”考论:以普遍主义问题为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政妹;现代视野下的“天帝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若木;;看掣鲸鱼碧海中——胡曲园先生近作读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2 桑靖宇;;莱布尼茨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推崇[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1期
3 李克实;社会主义社会分工刍论[J];探求;2003年01期
4 魏建森;;公众参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原则探讨[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吴忠民;公正内容的确定原则[J];理论与现代化;2000年12期
6 李青;;论中国古代“人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王蕙;;先秦诸子廉政思想述评[J];世纪桥;2009年17期
8 王晓雪;;浅谈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的特点与现代价值[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1期
9 陈成志;焦春红;;政治伦理原则略论[J];世纪桥;2011年05期
10 邓志彪;劫持人质谈判中的拖延技巧[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罗伯特·E·艾利森;僗国雄;;对中国思想的跨文化理解[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2 陈刚;;瞿秋白的现代化思想和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3 陈峗;;现代中国思想中的社会范畴及其公理意识形态[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4 韩水法;;启蒙:开放的或封闭的(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谢兵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探析[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相洲;;论平等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戴建兵;;关于民间思想的一点想法[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8 文思启;;“中体西用“及其影响[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东;世界公民的人文底线[N];中国财经报;2003年
2 陈峗;行进在中国特色之路上的中国思想[N];科学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袁婷;“重新发现,重新出发”[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4 ;谨防由政府替代公民实现幸福[N];南方日报;2011年
5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 王杰邋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冯建辉;欧洲启蒙主义者是如何汲取儒家思想的[N];北京日报;2007年
6 特邀嘉宾:孟富林代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傅贵武代表(河北省承德市委书记) 尚秀云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刑二庭副庭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孙献涛 吴春燕;以德治国强根基[N];光明日报;2001年
7 奚洁人;在文化融合中提升“领导学”[N];解放日报;2005年
8 吴忠民;应当完整地理解公正[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9 张西平;对赛义德《东方学》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郭辉;如何把握“主权”概念[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D];复旦大学;2008年
2 李金和;平民化自由人格[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涛;先秦国家间道义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赵伟;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正义理论模型初步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3 赖德杰;“言意之辩”新解[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高琼;中国自由主义传统文化观的世纪轨迹[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晓黎;评述张君劢“德法合一”论[D];山东大学;2006年
6 王尚银;试论梁漱溟的现代化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葛然;杨朱及其思想学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晶菁;梁漱溟政治理念探析[D];复旦大学;2009年
9 赵志宇;西周“德治”思想初探[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李华;中国人的理想世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7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7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