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政治哲学的走向——从阿伦特到马克思
本文选题:政治 + 政治哲学 ;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在当代政治哲学重新兴起的过程中,作为"爱这个世界"的阿伦特和"追求人类解放"的马克思是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政治观"都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阿伦特对"政治"的理解,走的是一条从哲学"沉思"开始,最后又回到哲学"判断"的"政治的哲学解答"之路,所以她无法根本跳出"沉思生活"的领域。但阿伦特对人类"黑暗世界"思考的背后,却巍然耸立着马克思的形象。而马克思通过其在现实"经济"领域中阐释"政治"问题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根本上实现了对"政治的经济学解答",使政治问题在现实经济事务中得到了实现,从而在实践中"直接左右政治的发展"。在此意义上,当代政治哲学的走向,必然是一个从阿伦特"复归"马克思的过程。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the re-emergence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rendt, as "love this world", and Marx, who "pursue the liberation of mankind", are two important figures. Their political views have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Because of Arendt's understanding of "politics", she started from philosophical "contemplation" and finally returned to the "political philosophical solution" of philosophical "judgment", so she could not jump out of the field of "contemplative life" at all. But behind Arendt's thinking about the dark world of mankind, Marx's image is towering. Marx, through hi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explaining the "political"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economy" in reality, fundamentally realized the "economic solution of politics", which made the political problem come true in the real economic affairs. Thus in practice, "directly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In this sense, the trend of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must be a process of returning Marx from Arend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农学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X0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1CKS0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3YJA720001)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领袖培育计划(2012FRLX01)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文娟;;公共与私人:泾渭分明还是辩证融合——汉娜·阿伦特的公/私二分法[J];哲学动态;2010年04期
2 陶东风;张淳;;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中译本指谬[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3 陈伟;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J];学海;2004年02期
4 刘莹;丁莹;;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衰弱与复兴的解读[J];才智;2010年30期
5 何历宇;论政治与真理的冲突——阿伦特的政治真理观述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6 张国旺;;“世界性”的湮灭与虚假世界的出口——读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J];清华法治论衡;2009年01期
7 赵京华;;忘却的洞穴与判断的责任 高桥哲哉对阿伦特政治哲学的解读[J];博览群书;2007年02期
8 陈伟;;试论阿伦特的判断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世界性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意义初探[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10 唐小兵;;汉娜·阿伦特:黑暗时代的启明[J];南风窗;200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贾英健;;公共性、公共价值与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洪涛;;韦伯与马克思——论“文化—政治”与“经济—社会”[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4 马恰特;倪胜;;什么叫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陈周旺邋(《论革命》译者);阿伦特:喟然长叹“论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翻译家 孙传钊;列奥·施特劳斯与汉娜·阿伦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现访学于普林斯顿大学 应奇;从“西化”到“化西”[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理查德·J.伯恩斯坦(Richard J.Bernstein) 阎勇译;创造性的民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张汝伦;极权主义的病理诊断书[N];东方早报;2008年
9 ;向死而在与向生而存[N];经济观察报;2010年
10 梁捷;不怕谈论当下[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4 李浩f;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及其现代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晓勇;政治审美化[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孙磊;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高华;思考与判断:汉娜·阿伦特的哲学—政治之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婧;汉娜·阿伦特的思考理论及其教育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江;汉娜·阿伦特的公共幸福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李婷婷;汉娜·阿伦特活动范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5 马海英;论汉娜·阿伦特之“无思”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舒杨;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吴丹;汉娜·阿伦特公民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任月;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冯嘉庆;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研究—《人的境况》的政治学解读[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义;关于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思想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874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87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