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理论略述
本文选题:新制度主义 + 理论 ; 参考:《商业时代》2013年15期
【摘要】:新制度主义理论是在组织与制度研究者们不断对话和反思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文从不同思想流派着手简要梳理了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呈现了其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以期为相关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Abstract]:The theory of neo-institutionalism is gradually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between the researchers of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From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this paper briefly comb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related theories, presents the internal logic of its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empirical research.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贵州省教育厅“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边缘社区发展研究”(10SSD18) 贵州省科技厅“贵州扶贫开发新模式研究”(黔科合体R字2012LKC2014)项目资助
【分类号】:D0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雪光;西方社会学关于中国组织与制度变迁研究状况述评[J];社会学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荣;戴剑;倪娜;;“草根型体育社团”形成的社会学归因与发展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2期
2 王旭辉;;结构洞:陷入与社会资本的运作——竞争者的社会网络结构理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2期
3 王冠玺;;再论中国法学发展的“十字现象”(下)——从现代化法律的继受中反思“中国特色”[J];比较法研究;2009年03期
4 林杰;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阎凤桥;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6 林杰;;组织理论与中国大学组织研究的实证之维——读《大学组织与治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冯向东;;不确定性视野下的教育与教育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8 丁小浩;;基于制度创新实现的帕累托改进——北大平民学校模式的效率机制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9 郭建如;阎凤桥;;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制度化的回顾与反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10 闫引堂;;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宇;;“警察”职能异化的组织学分析——来自于沿海发达地区N区和H区的调查[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丘海雄;梁倩瑜;徐建牛;;国有企业组织结构改革的逻辑——对广州一家国有企业的个案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3 王宇露;黄中伟;;海外子公司东道国网络结构、社会资本与网络学习效果——社会资本是中介变量吗?[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5 范剑文;;研究中国媒体制度变迁的两个理论范式[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南豪峰;;乡村病人的医治:神祗、社会资本与医学专家的共同参与[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梁波;刘玉照;王海英;;地方治理结构的转型与农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变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8 李双龙;;国家与市民社会视阈下失地农民的抗争[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曾楚宏;朱仁宏;李青;;组织合法性与新创企业的成长[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武立东;王凯;黄海昕;;组织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述评——基于效率机制与合法性机制的双重视角[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国华;我国高校理工科博士生科研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史宝康;企业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江依妮;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钦约;基于社会网络的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创业绩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梁柏章;我国农村居民的集体行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蒋颖;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法治思考[D];江苏大学;2010年
4 马海燕;青岛港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葛肖麟;“成功”选举背后的居委会行动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腾;企业私下战略行为的规制合法性形成机制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晓晓;高校学生会的德育功能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赵辉;高等教育事业单位功能目标和系统环境的演变[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洪昌;制度变迁中的组织认同及社会认同[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鲍蓉;新单位制视角下文化事业单位的变迁[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莉;;新制度主义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叶润青;历史丰碑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许红兵,张瑞;新制度主义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比较[J];前沿;2002年03期
4 侯伊莎;;新制度主义:人与制度的互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侯伊莎;;新制度主义:人与制度的互动[J];改革与战略;2005年11期
6 李砚忠;;试析新制度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现代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李月军;;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的问题、出路与前景[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曹胜;;新制度主义视野中的制度与行为关系——一种比较的视点[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孙立平;社会主义研究中的新制度主义理论[J];战略与管理;1997年05期
10 陈振光,胡燕;“管治”:理论角度的探讨和启发[J];城市规划;200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梁多;胡宁生;;关于公共组织中政策选择模型的探讨——基于整合两种制度主义方法论的研究[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2 游海疆;;和谐决策:善与善的冲突与路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锦文;;基于“公众参与”范式的公共政策制定[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4 刘杰;李长源;;公共政策要义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陈健;;相对多数选举制与两党体系相关性辨析[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陈尧;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取向[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范子墨;新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新发展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常欣欣;新制度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契合[N];学习时报;2005年
4 燕继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上)[N];学习时报;2006年
5 孔新峰(书评人);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制度?[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6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N];文汇报;2007年
7 刘杉;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论中的制度与文化之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赵可金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从“重心下移”看美国政治学的新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D];吉林大学;2010年
2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新伟;学习型组织理论及其在政府组织中的运用[D];武汉大学;2004年
2 陈建华;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评析[D];厦门大学;2001年
3 郝成禹;政治制度变迁与国家: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4 黄山杉;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晓川;后发外源型政治发展中的强制性因素与诱致性因素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红振;公共管理制度的功能分析[D];郑州大学;2003年
7 张晨;制度分析视野中的社会资本与现代国家制度构建[D];苏州大学;2003年
8 陈志青;网络分析与治理模式[D];厦门大学;2006年
9 马雪松;政治合法性的内在张力[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杨灏涵;为民主辩白—探索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2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0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