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05-17 22:11

  本文选题:普列汉诺夫 + 马克思 ; 参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01期


【摘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把金钥匙。普列汉诺夫继承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并在社会有机体的内涵、构成、运行和发展向度等几个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他看来,社会有机体范畴不仅囊括了人类社会生活诸要素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还包括地理环境和人自身。在社会有机体的结构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五项因素公式",即生产力、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社会心理、思想关系。在社会有机体的运行方面,他指出有机体的五个因素之间存在"等级序列"和"因果关系";社会意识自身有其变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有机体还具有"整体性",许多"环节"共同作用推动有机体运行。在社会有机体的发展向度方面,他认为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人的自选择性都起着作用。但由于理论脱离实际,普列汉诺夫对于社会有机体演进过程的认识存有明显的缺陷,最终陷入了机会主义。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a golden key to study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Plainov inherited Marx's theory of social organism, and made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connotation, constitution,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sm. In his opinion, the category of social organism includes not only the elements of human social life and the social relations formed between them, but als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man himself. In the aspect of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organism, he creatively put forward the formula of "five factors", namely productivity, economic relation, political relation, social psychology, thought relation. In the aspect of the operation of social organism, he points out that there exists "rank sequence" and "causality" among the five factors of organism, and the social consciousness itself has its own inevitable law of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rganisms also have "integrity", many "links"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operation of the organism. In the a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 organism, he thinks that the determinacy of historical law and the self-selectivity of m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However, because the theory is divorced from practice, Plainov's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sm has obvious defects, and he finally falls into opportunism.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11YJA71007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A811;D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高天琼,贺祥林;关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运行规律的当代应用与反思[J];兰州学刊;2005年05期

2 郭湛;王文兵;;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志伦;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渊源及其社会实践价值[D];吉林大学;2007年

2 彭先兵;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新探[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键;;白天鹅咖啡馆:马克思的心安之处[J];社会观察;2011年07期

2 戴焰军;;读《马克思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J];党建研究;2011年08期

3 赵净琳;;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特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4 庾虎;;马克思“世界化”思想的全球化境遇[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5 王明亮;;马克思国家观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6 马瑞丽;;论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特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徐茂华;;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J];新湘评论;2011年12期

8 张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全球化的启示[J];党史博采(理论);2011年07期

9 李鹏南;;书报检查的三重内在矛盾[J];青年记者;2011年22期

10 赵忠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寻求克服异化劳动的可能与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英杰;;从三个“悖论”看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演变及重新界定[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叶志坚;;马克思文化思想论析[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3 杨文极;;“异化劳动”与“以人为本”——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4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张帆;张艾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个人权利保障的价值意蕴[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6 张玉琛;;浅论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7 吕国辉;朱浩;;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小述[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8 马蓥伯;;第一讲 为什么要认真读点马列原著?[A];认真读点马列原著20讲[C];2006年

9 张奎良;;哲学革命变革的源头和对“历史之谜的解答”——纪念马克思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60年[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平;像马克思那样办报[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汪嘉波;马克思缘何再受西方青睐[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田晓玲;马克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方法[N];文汇报;2008年

4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何中华;一个新的“格式塔”转变的来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E线图情;马克思纪念图书馆迎来75岁生日[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萧灼基;我写马克思传记的一点新尝试[N];北京日报;2009年

7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牛苏林;马克思宗教理解的一个重要论断[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汪行福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依然不可超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北京大学教授 赵建文;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N];北京日报;2010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杨耕;重读马克思[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飞;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10年

2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琳;现代性的信仰困境与信仰塑造[D];复旦大学;2012年

4 赵士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视阈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剑抒;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真蕴及其当代境遇[D];吉林大学;2004年

6 王永山;马克思与费尔巴哈[D];苏州大学;2004年

7 周宏;理解与批判[D];南京大学;2002年

8 顾习龙;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苏州大学;2012年

9 常江;马克思的历史观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正孙;马克思和老子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霍君辉;马克思和谐思想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3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罗伯中;论马克思早年政治哲学[D];湘潭大学;2003年

5 秦怡红;论马克思的社会理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7 宋强玲;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爱国;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看全球化[D];山东大学;2005年

9 张义桂;马克思理论观探析[D];武汉大学;2005年

10 汪涛;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03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03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0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