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治理:功能阻滞及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18-05-29 04:35

  本文选题:地方政府 + 社会组织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摘要】: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有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伦理道德层次的提升、资源合理公正和高效配置以及我国公共政策的优化和有效。但现实中仍存在着社会组织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政府管制苛严,社会组织独立性不强、社会组织专业能力缺乏,多元力量整合困难、对社会组织的监督乏力,公信力不高等问题。因此,要提升我国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实效,必须遵循国情为本、政府主导、渐次推进原则,清晰区分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能领域、协调好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利益关系、合理界定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责任关系、建立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
[Abstract]: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s,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ethics and morality, the rational, fair and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optim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public policy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still insufficient social resourc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eak foundation of public property rights, strict government control, weak independen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lack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difficulties of integrating multiple forces, and weak supervis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Credibility is not high and so 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ynergistic effect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we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government leading, gradual advance, and distinguish clearly the functional areas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Coordinate the benefit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define the responsibi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trust between local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扬州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研究”(11&ZD07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卡罗·安·特德,董培元;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可能性与风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2 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1年01期

3 王敏,王乐夫;公共事务的责任分担与利益共享——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改革与开放的思考[J];学术研究;200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光;邬家峰;;社会资本视阈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2 方新普;黄文仁;金育强;;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体育整合问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刘贞晔;;环境非政府组织对联合国的参与[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杨正喜;唐鸣;;论我国NGO(非政府组织)发展面临的法律障碍及解决途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王思斌;非协调转型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张茂伟;;媒介生态范式中的政府媒介行为分析[J];今传媒;2011年07期

7 邓嘉燕,洪瑾;论非营利组织的公益信息传播[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曾天雄;李小辉;;论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中国本土化的实现——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引发的思考[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于永娟,于金葵;非营利组织的经济学探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高玉霞;;关于党融入公民社会的几点思考[J];才智;2008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艳玲;;第三部门与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渠道的多元化[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刘洪涛;潘银磊;;非政府组织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尼加提·艾买提;;论民族地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王贺功;;中国式官本位思想与行政违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5 陈群元;喻定权;;城市群的协调机理与协调模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6 赵刚;;行政监管与社会组织管理关系研究——以建设法治政府背景下的第三部门发展路径为视角[A];公共管理与地方政府创新研讨会论文[C];2009年

7 李妙颜;;构建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体制新模式[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8 蒋杰;;转型时期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振山;;非营利组织承载公共职能的路径分析:以政府职能改革为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涂文静;;非政府组织在农村社会救助中的作用空间探讨[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明生;公共服务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组织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慧;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陆晶;我国非政府组织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杜倩萍;当代中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周爱萍;非营利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8 袁建辉;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伦理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刘翔;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仲鑫;当代佛教慈善公益组织及其活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明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社会资本培育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雷瑜;环境服务业中垃圾处理的社会化政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静;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蒋燕妮;多中心公共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杨明娇;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公民教育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崔云莺;我国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朱姝;论司法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D];苏州大学;2010年

8 金yN臣;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自治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昕音;我国科技社团的职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陈高洁;服务型政府社会工作者的培育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康之;论政府的非管理化——关于“新公共管理”的趋势预测[J];教学与研究;2000年07期

2 陈健民,丘海雄;社团、社会资本与政经发展[J];社会学研究;1999年04期

3 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宇珊;;政府与社会的职能边界及其在实践中的困惑[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04期

2 邱法宗;张霁星;;关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系统构建的几个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3期

3 张开云;张兴杰;李倩;;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与实现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01期

4 严荣;关于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可操作性的几点看法[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谢岳;组织结构的制度化重建: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6 刘晖;;政府绩效对合法性水平层级差异的作用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朱广忠;;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系统分析模型[J];理论探讨;2007年02期

8 姚莉;;论社会困境的治理模式——兼论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公共物品的限度[J];新疆社科论坛;2007年01期

9 刘泰洪;;委托代理理论下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封慧敏;;地方政府间跨地区公共物品供给的路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琳;;地方政府决策的伦理规制及其措施[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匡亚林;;府际利益博弈的均衡解[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罗梁波;尚虎平;;对行政学和绩效研究基本面的反思与展望[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梁波;尚虎平;;对行政学和绩效研究基本面的反思与展望[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雷蕾;;竞合理论在地方政府行为实践中的应用[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行政问责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7·理论专刊)[C];2007年

6 孙平;;欧美行政区划的启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汪伟全;;人际互动:研究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视角[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黎伶俐;;论建立有限政府[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熊万胜;;面对面的紧张:民众与低层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10 张勤;;政府定位与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伟志;社会组织与政府改革[N];学习时报;2005年

2 高永民;社会组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N];辽宁日报;2005年

3 邓伟志;和谐社会十二条[N];丽水日报;2005年

4 韩福国;走向制度化互动的国家与社会[N];学习时报;2007年

5 戴颖杰;用经济法理念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N];各界导报;2005年

6 闫越;推进地方政府效能建设[N];吉林日报;2004年

7 丁元竹;建设和谐社会若干重点[N];协商新报;2005年

8 唐人;“约束”与“速度”不能再打架[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9 秋风;政府间关系的人民视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高淑云 刘志高;拓展工作思路 促进社会和谐[N];上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越倩;治理的兴起与国家角色的转型[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光容;政府协同治理:机制、实施与效率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华锋;论环境协同治理[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宋建林;基于相机续约的政府间博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田春芳;发展中国家社会均衡发展与政府作用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刘素梅;论主体意义的行政监督[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笑霞;政府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之构建[D];厦门大学;2008年

8 周桂荣;区域合作中的政府管理模式选择[D];南开大学;2009年

9 时立荣;社团交往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丙宣;科层制、利益博弈与政府行为[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中利益冲突的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琨;论有限政府与政府权力规范[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3 谭姗姗;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创新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4 郭风旗;区域性公用资源治理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蒋金富;国家的烙印[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6 任传普;公共品供给与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划分[D];河南大学;2009年

7 郑陆林;政府行为中的特殊政策范式:多元视域下的“土政策”[D];复旦大学;2009年

8 赵昱;政策对象对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影响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长,

本文编号:1949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49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