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体系发展视野中的国家认同
本文选题:政治体系 + 国家认同 ; 参考:《教学与研究》2014年11期
【摘要】:国家认同的内涵伴随着政治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对此种变化的历史考察,能够为研究社会政治发展提供重要的视角,也可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廓清历史前提与现实方位。如果把政治体系看做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那么政治输入与政治输出则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系发展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国家认同。在基于民族主义、民主政治的国家与人以及制度与人的有机互动中,政治体系的输出子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塑造民众国家认同的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围绕现代国家建设所形成的国家认同建构,需要以民主为基本前提,形成新的政治输出子系统。
[Abstract]: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s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olitical system. The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is kind of change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angle of view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als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premise and realistic orienta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civilization. If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regarded as the subsystem of the social system, then the political input and the political output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is system. Nationalism, democracy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system, but also deeply affect th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organic interaction between countries and people based on nationalism,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institutions, the output subsystem of political system also determine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ability of shaping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peopl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modern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ountry needs to take democracy as the basic premise and form a new political export subsystem.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民族亚文化视角下的社会文化互动与国家认同研究(项目号:12LZUJBWYB1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J];公共管理评论;2004年01期
2 铁锴;;对政治现代化的另一种界定[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许纪霖;;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06期
4 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3 赵克生;明代私阉之禁[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6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7 郭昭昭;;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8 梁德阔;;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学方法论二元对立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马勇;;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试论《时务报》内讧[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富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战略意义:三大宏观视角[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陈淑娟;牛甫;;消费信任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陈雪玉;;社会资本视角下提高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进路[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区基层民意机制的探索性创新——对盐田区民意畅达模式的研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6 汪永成;李宣;;城市社区基层民意机制的探索性创新——对盐田区民意畅达模式的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张玉;唐良凤;;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为分析文本[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8 蔡潇彬;;加强政府社会管理 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胡佳;;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治理变革进路[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谢名一;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包心鉴;简论社会现代化[J];江汉论坛;1989年04期
2 任晓;;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一体化[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1期
3 孙立平;社会现代化内容刍议[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01期
4 张丰清;论抗战时期蒋介石民族主义思想的渊源和特点[J];学海;2004年01期
5 高玉;从个体自由到群体自由——梁启超自由主义思想的中国化[J];学海;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左高山;;政治忠诚与国家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02期
2 杭聪;;国家认同、国家制度建设和国民经济福利——兼与陈晓律教授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0年04期
3 郭忠华;;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森林;;焦虑、中国特性与国家认同[J];现代哲学;2012年01期
5 宋新伟;陈占芳;;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分析及途径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6 吴瑞财;;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挑战与应对[J];教学与研究;2013年10期
7 周林刚;;互相竞争的人类联合模式与国家认同问题[J];历史法学;2010年00期
8 李崇富;王卓君;何华玲;詹小美;王仕民;周光辉;刘向东;门洪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9期
9 王树亮;;国家认同对象体系的“三层四维”结构[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林尚立;;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甘肃省委统战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研究员 张践;宗教与民族国家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2 记者郑成宏;国家仍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参与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 西尼萨·马里塞维奇 曹帅 编译;“国家认同”抑或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白皓;软传播对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曹娅;国家认同影响因素比较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3 彭芙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49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49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