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忠诚和团结——罗蒂与沃尔泽社会批评理论之比较
本文选题:正义 + 忠诚 ; 参考:《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摘要】:罗蒂以"作为较大忠诚的正义"观念对罗尔斯的康德式正义理论作了实用主义解读。忠诚是具有内在冲突的一个概念,具有三个要素:对特定关系中"情境性"的承认;忠诚主体对特定关系的认定以及包含一系列的价值或地方化原则。当第三个要素占主导地位时,忠诚更具反思性与距离性;而当第二个要素占主导地位时,忠诚往往滑入非反思性承诺。将忠诚与社会批评联系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罗蒂与沃尔泽都强调社会批评的情境性以及忠诚与社会批评的关联性,并将忠诚作为社会批评者的适当品质。罗蒂重视社会批评的历史文化维度,表现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同情;沃尔泽则更加关注社会批评的政治性关注,表现出对社会当下现实的关切。
[Abstract]:Rorty interprets Rawls' Kant justice theory pragmatically with the concept of "as a greater loyalty of justice". Loyalty is a concept with internal conflict, which has three elements: the recognition of "situational" in a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the recognition of a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by the subject of loyalty, and the inclusion of a series of values or localization principles. When the third factor is dominant, loyalty is more reflective and distant, while when the second factor dominates, loyalty tends to slip into non-reflective commitment. It seems contradictory to link loyalty with social criticism, but both Rorty and Walzer emphasize the situational nature of social critic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yalty and social criticism, and regard loyalty as the appropriate quality of social critics. Rort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riticism, showing sympathy for the common destiny of mankind, while Walze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political concern of social criticism and shows concern about the present social reali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解构主义误读理论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郑维伟;;反基础主义、想象力与群体认同——试论理查德·罗蒂对女权主义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董山民;;启蒙话语探析:普特南和罗蒂的实用主义视角[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4 龙卫球;;法治进程中的中国民法——纪念《民法通则》施行20周年[J];比较法研究;2007年01期
5 林铁;田茂军;;母体经验的差异表述与身份认同——黄青松《名堂经》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张公善;;重建新生活的倡议书——论王安忆《叔叔的故事》[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丁卓;;《1984》的空间解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罗成;;现代性祛魅话语现象之反思——兼重申文学正当性[J];当代文坛;2009年01期
9 魏英;;王小波到底喜不喜欢昆德拉?[J];当代文坛;2012年04期
10 李金鑫;张君平;;伦理学研究中的“问题”与“真”——基于社会伦理研究的视角[J];道德与文明;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徐英瑾;;对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政治哲学进路的初步探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3 陈亚军;;论罗蒂的反讽自由主义理论[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4 王俊;;罗蒂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场景[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张国清;;没有人性的罗蒂哲学(发言提纲)[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张清民;;消解与重构:罗蒂后哲学美学的双重文化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刘森林;;马克思对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吸取与改造:从个性、个体性概念出发[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小龙;规范、推论与社会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2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3 龚培渝;通过对话寻求承认[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董震;寻找属人的希望[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卓立;历史相对主义的脉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铭;经验和语言——实用主义文学理论转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8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颜炼军;象征的漂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皓;同质社会的异质存在:《一九八四》和《发条橙》中反英雄角色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孙恒存;走向困境的讽刺文类[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溟;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晨霞;约定客观:罗蒂的“弱”相对主义思维方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邬胜利;无原则的伦理学[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勇;复杂性科学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11年
8 詹德超;论舒斯特曼的通俗艺术观[D];辽宁大学;2011年
9 尹恒;信仰、义理与考据[D];云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李枞;医学院校医事法律专业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关于《The Idea of Justice》一书中所举例子的讨论[J];法制与社会;2010年27期
2 张秀;;正义、功利与平等——兼论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J];探索;2011年04期
3 苏平富;李志英;;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许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义理论研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5 J.纳维森;姚大志;;罗尔斯与功利主义[J];世界哲学;2011年01期
6 马晓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正义问题[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7 胡海波;;正义的当代内涵与中国的正义精神[J];长白论丛;1997年03期
8 田小玲;;庞德、罗尔斯的正义观的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9 袁聚录;;正义维度的社会主义正当性证明——柯亨从正义维度对诺齐克“社会主义不正当”论证的反驳解析[J];前沿;2009年06期
10 刘晓靖;;罗尔斯、诺齐克正义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立民;张楠;;文化政治研究中的教育诉求——理查德·罗蒂的教育哲学述评[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2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3 邱国栋;;罗尔斯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贵州”的启示[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王娟;;浅议团队精神[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李对红;;和谐社会语境下谈“刑事和解”[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赵星;董士昙;;对刑事和解理念基础的思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赵德余;;公正、效率与公共政策的价值逻辑——当代主流政治经济伦理学之比较及其对中国改革的政策含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10 霍耐特;马克;谢静;;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阿克塞尔·霍耐特访谈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保中 李平 王志杰;忠诚的守关人[N];人民公安报;2001年
2 徐忠;《忠诚》的不“忠”之处[N];文艺报;2001年
3 丛峰 刘海;用生命铸就忠诚[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4 张玉波;利益共享用真心换忠诚[N];组织人事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李佩山 通讯员 刘德联 王运琥;碧血映忠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6 ;团结路上的民族曲[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7 本报记者 周兴旺;网站面临忠诚危机[N];工人日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魏星;忠诚:公正执法的根基[N];检察日报;2002年
9 刘光林;“忠诚”也可保险[N];中国商报;2002年
10 辽检;团结出战斗力 团结出凝聚力[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3 王庆丰;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先桃;当代西方社群主义正义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斌;景区游客忠诚的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赵颖;想象与文学翻译的“团结”[D];河南大学;2009年
7 李和佳;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徐清飞;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9 胡云峰;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申林;柏拉图的正义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舒适;宪政传统中的罗尔斯正义理论之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礼银;论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原初状态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林英;诺齐克正义理论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涌米;重建新闻媒体的道德守望[D];山西大学;2008年
5 张鑫;罗尔斯新契约论之探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武雄;罗尔斯国家正义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旭凤;阿马蒂亚·森“平等的正义理论”初探[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志丹;正义的起点[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美玲;孟子正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朱琳;试论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信任问题[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950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95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