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甘地政治哲学比较:基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
本文选题:国家反对者 + 全能主义国家 ; 参考:《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毛泽东坚持国家至上论,甘地是国家的反对者。两者对现代国家的不同定位与理解,与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印度国大党面临的历史困境有关,也和各自对民族传统的接受有关。毛泽东、甘地的政治哲学,是对各自民族政治传统的创造性转换。这种转换,强化了对本国中下层民众的政治动员与掌控能力,推进了庶民阶层向公民身份的转变,有利于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毛泽东与甘地的国家观,不仅对中印两国现代国家的建立居功甚伟,也对当下中印两国的政治格局与实践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Abstract]:Mao Zedong insists on the supremacy of the state, and Gandhi is an opponent of the state. Their different orien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ountries are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dilemma fac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ongress Party of India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o their respective acceptance of national traditions. Mao Zedong, Gand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a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national political traditions. This kind of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ed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ability to the middle and lower class people of our country,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ommoners to the citizenship, and was beneficial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eudal empire to the modern nation-state. The state view of Mao Zedong and Gandhi not only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ountries of China and India, but also had a lasting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practice of China and India.
【作者单位】: 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A8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树智;甘地的印度自治思想及其国家观[J];史学集刊;198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敬妮;熊慧;;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成长道路的分析——以湘、川籍群体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朱洪军;解构与重建——试析康有为复兴儒学的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丁成际;;荀子礼之功能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宪明;杨琥;;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二阵地——《晨报副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与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张丰清,金钊;论青年毛泽东的人学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谢懋金;试析近代激进思想的生成原因[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7 刘光永;国民公德与宪政框架——梁启超的政治文明整体发展观[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8 叶昌友;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9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何建国;;《孙文学说》初版探微[J];安徽史学;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3 王建华;;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创新能力[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黄晓红;;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张力[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侯且岸;;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于建福;;孙中山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双传学;;试述毛泽东早期“自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徐卫红;;毛泽东论教育的双重身份及对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谷秀青;;清末教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以江苏省教育会对万缘庵毁学案的处置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超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U
本文编号:1999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99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