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8-06-19 13:42

  本文选题:现代性 + 后现代主义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摘要】:后现代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涉及多种领域的社会文化思潮,以否定、超越西方主流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为基本特征,是当代西方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状况等在文化上的反映。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是现代性危机日益凸显,在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面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展开了最为剧烈与彻底的反思与批判。现时期,发达国家对现代化过程中的问题一筹莫展;后发国家正如饥似渴的追求现代化。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更是确立并努力追求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梳理与借鉴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无疑有着巨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现代性的含义及问题,阐释了现代性的生成演进机制与危机。第二部分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基础及内涵,着重勾勒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并阐述了后现代主义自身面临的困境。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现代化现状,提出借鉴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思想,避免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bstract]:Postmodernism,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1960s, is a kin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involving various field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theoretical basis, value orientation and mode of thinking that negates and transcends the mainstream of the West. Is the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ety economy, the politic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dition and so on in the cultural reflection.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ism has profound social and cultural roots, which i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risis of modernity in the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modernity. 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postmodernism has carried out the most intense and thorough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modernity. At present,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un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latecomers are hunger for modernization.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has established and strived to pursue the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om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flection and criticism of modernity by postmodernism. This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combs the meaning and problems of modernity, and explains the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crisis of modernity.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foundation and connotation of postmodernism, emphatically outlines its critique of modernity, and expounds the plight of postmodernism itself.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reasonable thought of post-modernism, avoids the detour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adva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崇杰;;文化研究与后马克思主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巫阳朔;;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新发展[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张劲松;;马克思经济哲学概念的后现代解读及其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8期

4 颜学勇;周美多;;基于共识的治理:后现代情境下政策共识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5 谢昌逵;;后现代与寂静的青春[J];青年探索;2011年03期

6 王立志;;和谐社会·后现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吴玉军;;自我身份的批判和解构——对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的一种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8 叶从容;;从同一美学看当代文坛警察形象[J];政法学刊;2011年03期

9 李政辉;;解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的后现代解读[J];中国商法年刊;2009年00期

10 张敏生;;村上春树《天天移动的肾形石》的叙事模式[J];日本研究;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汝祉;;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可能陷入一些认识误区的商榷[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2 周建萍;;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影像文化[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周素卿;;都市地理学的理论光谱与发展趋向:从人文生态学派到后现代主义[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尤娜;;后现代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积银;;警惕娱乐化庸俗化新闻的后现代主义倾向[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曾阳萍;;《反对阐释》与后现代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李峻;刘晓刚;曹霄洁;;现代科技革命与数字媒体艺术互动发展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郭继民;;对“技”的另一种认识——从庄子与西方后现代哲学贯通的角度[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向燕南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并未因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而失去意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解国记 阮大华 田朝晖;光大传统文化,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胡银屏;后现代主义的由来[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闻西;狂放与荒诞[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叶舒宪;后现代主义:重启生存智慧之门[N];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小白;“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沪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刘擎;“另类道路”的诱惑[N];文汇报;2011年

9 王莹;在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对话[N];文艺报;2010年

10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滕学明;论安妮塔·布鲁克纳小说的后现代现实主义风格[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王维杰;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7 李雪;戴维·洛奇重要小说中三种现代写作方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9 杨剑锋;现代性视野中的陈三立[D];上海大学;2007年

10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福妹;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及其启示[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瑞;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空间理论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阔;装饰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姚云鹤;VI设计延展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肖海;我国当前高校教务管理理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旭\,

本文编号:2040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40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7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