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诗用精神与中国的政治关怀传统
本文选题:政治关怀 + 先秦诗 ; 参考:《文艺评论》2015年06期
【摘要】:正一、先秦诗用精神中国的经学文化,是实用型的文化,其始终以积极的人文情怀关注"国计民生"和"世道人心"两大亘古不变的时代主题。就《诗》而言,则为诗用。诗用,是通过创作诗或诠释诗的意义或引诗,而达到用诗者表述情志的功能。诗用由来已久。据刘勰认定为黄帝时的《弹歌》①
[Abstract]:First, the pre-Qin poetry uses the spirit Chinese classics culture, is the practical culture, it always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world Tao people's heart" with the positive humanities sentiment two unchanging times theme. As far as poetry is concerned, it is used for poetry. Poetry is the function of expressing one's feelings by creating or interpreting the meaning of a poem. Poetry has a long history. According to Liu Xie's "playing songs" when he was identified as Huang Di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D092;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学坤;戴锐;;政治、政治教育与公民的意义生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赵世超;巡守制度试探[J];历史研究;1995年03期
3 戴琏璋;;《诗经》所见的人间关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4 傅道彬;;《周易》的诗体结构形式与诗性智慧[J];文学评论;2010年02期
5 韩高年;;春秋时代的文章本体观念及其奠基意义[J];文学评论;2012年04期
6 陈伯海;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J];文学遗产;2005年03期
7 傅道彬;;“六经皆文”与周代经典文本的诗学解读[J];文学遗产;2010年05期
8 陈桐生;《孔子诗论》的论诗特色[J];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05期
9 方铭;《孔子诗论》与孔子文学目的论的再认识[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10 刘毓庆;;闻一多《诗经》研究检讨[J];文学评论;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信芳;孔子《诗论》与新世纪的学术走向——《诗论》研究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窦旭耀,胡虹霞;圣王崇拜探源——先秦诸子圣王崇拜思想与上古政治文化传统[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曹建国;;由楚简“蔽志”论“诗言志”产生年代和原初内涵[J];长江学术;2010年02期
4 刘影;论唐代封禅的变革[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牛继清;刘邦“隐于芒、砀”及相关史事考实[J];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6 朱中明;;《孔子诗论》的原创性诗学观[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吕逸新;;《论语》的“慎言”意识及其文体意义[J];管子学刊;2011年04期
8 刘秀慧;白庆新;;论《淮南子》神话寓言的诗性之美和理性之思交相辉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杨红;;“诗言志”简论及其新见[J];大众文艺;2012年19期
10 陈良武;;出土文献与《诗经》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强;;《孔子诗论》与《鲁诗》考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2 梅显懋;;上博简《诗论》作者及成书年代问题补议[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8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2 刘秀慧;《淮南子》与汉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吕海龙;《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李丹;唐代前古文运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5 邵炳军;周“二王并立”时期诗歌创作时世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6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段立超;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毛宣国;汉代《诗经》阐释的诗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9 刘顺;初盛唐的儒学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薛立芳;毛奇龄“诗”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林华;《孔子诗论》集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晨晓;理学“气象”论与宋代理学诗派[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宝娟;简牍文献的诗学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4 孙文娟;试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诗性智慧”的开启[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兰芳;关于通行本《周易》体例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金玉;文化的遗留和变异——战国监察制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崔发展;孔子“君子不器”说的生存论解读[D];四川大学;2004年
8 彭燕;《诗经》女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范知欧;上博简《孔子诗论》的作者及撰著时代研究[D];聊城大学;2005年
10 刘义军;中国古代诗意论[D];四川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喜;马慧琴;;《实践论》没有“严格地同实用主义划清界限”吗?[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李山;《商颂》作于“宗周中叶”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刘擎;;自我理解的现代转变与政治正当性问题的缘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尚永亮;;后稷之弃与弃逐文化的母题构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王以宪;闻一多《诗经》研究的两大贡献[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6 顾颉刚;;《尚书·大诰》今译(摘要)[J];历史研究;1962年04期
7 沈长云,李晶;春秋官制与《周礼》比较研究——《周礼》成书年代再探讨[J];历史研究;2004年06期
8 钱逊;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洛阳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9 梅琼林;闻一多:文学人类学的探索向度──以他的《诗经》《楚辞》研究为中心[J];民族艺术;1999年01期
10 尚永亮;;弃逐视野下的骊姬之乱及其文化意义——以申生之死、重耳出亡为中心[J];江汉论坛;2013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剑豪;;大众的政治文化关怀与当下影视文学改编[J];山东文学;2013年05期
2 赵勇;;文学活动的转型与文学公共性的消失——中国当代文学公共领域的反思[J];文艺研究;2009年01期
3 胡星斗;;中国随想[J];杂文月刊(选刊版);2009年01期
4 周云芳;;老子“贱为贵本”的民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5 李公明;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与学院人文教育[J];艺术探索;2004年04期
6 马云;;文学的政治阅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思潮[J];文学评论;2007年05期
7 彭公璞;;试论戴震性善论的理论特色及其政治关怀[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8 姜李勤;王芹;;再议《老子》的政治关怀——对“人文自然”的质疑[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7期
9 蒋琛;;中国古代性情文人的入仕情结——以陶渊明、李白、苏轼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10 路文彬;;“天真时代”的历史现象学 ——评王蒙“季节”系列长篇小说[J];艺术广角;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廖奕;法治叙事的兴盛与危机[N];法制日报;2012年
2 王淳毅;对从优待警的再认识[N];人民公安报;2006年
3 尹序贵;大力营造和谐军营[N];学习时报;2005年
,本文编号:20420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4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