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哈耶克规则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1 18:47
【摘要】:哈耶克以个体主义的方法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自由主义的价值观、机械论的进化史观作为规则理论的哲学前提,以西方发达社会的规则的产生与现状为事实依据,以社会秩序状态与个人自由的最大化为目标构造了自己的规则理论。哈耶克认为,遵循规则是人类的一个重要特征。遵循规则,使个人结成群体,并在群体生活中形成秩序,进而给遵循规则的群体带来了繁荣和发展。从小的群体到大社会是人类社会演变的一般进程,其内在的演变是人们遵循规则、趋于繁荣的扩展过程,其结果就是规则状态下的自由社会。哈耶克反对规则进化中的革命,从人类“无知”的知识状况出发,反对理性对于规则进化的干预,而把规则的进化理解为自生自发的过程,把大多数规则理解为进化的产物,特别是文化进化的产物。所以他认为,习得的规则优于遗传的规则,设计的规则无法替代习得的规则。而习得的规则也就是内部规则,这种规则作为出自于人的行动而非人为的设计,是具有天然合理性的规则,其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哈耶克规则理论的最后结论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规则只能是正当行为规则,这是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消极的形式的规则,哈耶克认为只有这样的规则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现代社会中个人的自由,,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存在和扩展。 哈耶克的规则理论是自由主义的规则理论,除了具有自由主义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几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在规则与知识的关系上,哈耶克否定了反思在规则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也就陷入了规则的“内卷”问题,无法解释规则的发展与创新。在规则与人的关系上,哈耶克把作为个体的人与作为社会的人对立起来,把作为历史中的人与作为社会中的人对立起来,放弃了个人的社会属性,因而也就放弃了规则对于个人自由的积极意义。哈耶克的正当行为规则理论在抛弃了超个人的社会权威的同时,也抛弃了规则的一切社会规定,并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至多是资本主义的虚假的意识形态。哈耶克的规则理论对于中国规则理论与实践建构具有某种启示或警示意义,但不具有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则理论的建构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创新。
[Abstract]:Hayek takes the methodology of individualism, the epistemology of empiricism, the values of liberalism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mechanism as the philosophical premise of the rule theory, and takes the emergence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les in the developed western society as the factual basis. Aiming at the maximization of social order state and individual freedom, this paper constructs its own rule theory. Hayek believes that following the rules is an important feature of human beings. Follow the rules, make individuals form a group, and form order in the group life, and then bring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to the rule-based group. From small group to big society is the general process of human social evolution, and its internal evolution is the expanding process of people following the rules and tending to prosperity, and the result is the free society under the rule state. Hayek opposed the revolution in the evolution of rules, set out from the "ignorance" of human knowledge, opposed the intervention of reason in the evolution of rules, but understood the evolution of rules as a spontaneous process, and interpreted most rules as the products of evolution. Especially the product of cultural evolution. Therefore, he thinks that the rules of acquisition are superior to the rules of heredity, and the rules of design cannot replace the rules of acquisition. The acquired rules are internal rules, which are natural and reasonable rules, which are derived from human action rather than artificial design, and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is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The final conclusion of Hayek's rule theory is that the rules that modern society needs can only be the rules of legitimate conduct, which are abstract, universal, negative forms of rules. Hayek believes that only by such rules can the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normal existence and expansion of social order be guarante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in modern society. Hayek's theory of rules is a theory of liberalism. Besides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liberalis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point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les and knowledge, Hayek denied the role of reflection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les, and fell into the problem of "internal volume" of rules, which could not expla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rul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les and people, Hayek opposed the individual against the person as the society, the man in history and the person in the society, and gave up the social attributes of the individual. Thus giving up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rules for individual freedom. Hayek's theory of the rules of just behavior abandoned the social authority of the super-individual and all the social regulations of the rules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not universally operable and at most was the false ideology of capitalism. Hayek's rule theory has some enlightenment or war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rule theory and practice, but it has no guiding signific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ill needs to adhere to the basic position of Marxism. Point of view and method, proceed from Chinese reality, in the great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ciously innovat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琛;;浅析哈耶克自发秩序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J];世纪桥;2011年15期

2 黄伊梅;;论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知识基础[J];理论学刊;2011年05期

3 邓正来;;“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4 蓝剑平;张剑玉;;自由至上主义与自由平等主义之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5 彭江华;;弘扬法治文化,建设和谐新疆[J];改革与开放;2011年14期

6 冯兴元;;应该推进更为彻底的个税改革[J];民主与科学;2011年04期

7 吴连霞;;中国工会制度自发秩序的演进路径——以哈耶克社会秩序二元观为分析框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张龙;;以社会规则理论重释法律行为效力的来源[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9 谈萧;;商会制度的法理基础——基于民间法—国家法范式的分析[J];民间法;2009年00期

10 吴炜;;中国现代思想的唯理主义品格[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营;陈宇峰;;哈耶克的政府失灵与公共治理理念及其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李小科;;本真的自由和变异的“自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一章读解[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徐建华;黄宪章;庄俊华;徐妍凌;高云龙;林海标;万泽民;;Realtime QC结合Westgard多规则理论在室内质控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蒋文闻;;个人主义:从斯密到哈耶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邱江;陈安涛;杨红升;张庆林;罗跃嘉;;关于条件推理的ERP研究[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明勇;;从“知识分工”到自由秩序——哈耶克思想体系的内在理路研究[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Józef Lisowski;;基于规则理论的航行安全——船舶控制规则的数学模型[A];上海海事大学与波兰格丁尼亚海事大学校际合作2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04年

8 冯兴元;毛寿龙;;单一税的理论基础[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Józef Lisowski;;基于规则理论的航行安全——驾驶员在海上作出避碰决定的计算机支持算法[A];上海海事大学与波兰格丁尼亚海事大学校际合作20周年科技论文集[C];2004年

10 徐卫红;;从洪堡到哈耶克:一种国家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迅雷;哈耶克!哈耶克![N];中国审计报;2003年

2 章乐天 《东方早报》编辑;再嚼哈耶克,再次缅怀乌托邦[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3 徐会玲(北京);哈耶克:一个叛逆的男人[N];证券时报;2003年

4 赵诚;哈耶克在中国的命运[N];深圳商报;2003年

5 特约撰稿近遥;哈耶克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N];中国经营报;2002年

6 包万超;无知与自由[N];法制日报;2001年

7 吉林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 邓正来;哈耶克:备受争议的思想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8 王昊(编辑);从哈耶克到秩序自由主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秋风;哈耶克:用一生重申自由市场[N];中国经营报;2003年

10 谭继舜;人类协作秩序的标签[N];中国审计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曦;哈耶克经济理论述评[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生升;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理论与市场经济秩序[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3 张庆;哈耶克自由经济、社会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李安平;自由的条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张广现;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夏纪森;正义与德性—哈耶克与休谟的正义理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周红阳;预期与法律—朝向哈耶克的时间域[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小平;自由社会的宪政哲学[D];吉林大学;2008年

9 刘业进;分工、交易和经济秩序[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毅;现代性语境下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一个思想史的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俊;哈耶克规则理论述要[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光辉;哈耶克的正当行为规则理论[D];湘潭大学;2004年

3 邹云;论哈耶克经济制度伦理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琳;哈耶克自生自发秩序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肖时秋;哈耶克的市场秩序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谭磊;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孙曙生;法律下的自由——哈耶克的“法治与自由”思想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8 李伟兰;哈耶克内在规则理论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祁长缨;社会秩序的解构与重建——哈耶克社会理论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罗云瀚;为自由主义辩护[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12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12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f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